免疫細胞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Bk7kd.jpg

免疫細胞(immune cell)是白細胞的俗稱,包括淋巴細胞和各種吞噬細胞等,也特指能識別抗原、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。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(tǒng)的基本成分,在體內分布很廣泛,主要是T淋巴細胞、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(activation),分裂增殖、發(fā)生特異性免疫應答。除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外,還有K淋巴細胞和NK淋巴細胞,共四種類型。T淋巴細胞是一個多功能的細胞群。除淋巴細胞外,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還有漿細胞粒細胞、肥大細胞、抗原呈遞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(tǒng)的細胞 (題圖:免疫細胞吞噬大腸桿菌)。  

目錄

免疫細胞種類

T淋巴細胞

T淋巴細胞

胸腺依賴淋巴細胞(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)。亦可簡稱T細胞。來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細胞(胚胎期則來源于卵黃囊和肝)。目前認為,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,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,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,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。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賴區(qū)定居,并可經淋巴管、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(huán),發(fā)揮細胞免疫免疫調節(jié)等功能。T細胞的再循環(huán)有利于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,加強免疫應答,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。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,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。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

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、又不斷在體內更新、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(fā)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,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,尚未統(tǒng)一。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,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,一致公認的有:輔助性T細胞(TH),具有協(xié)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;抑制性T細胞(TS),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;效應T細胞(TE),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;細胞毒T細胞(TC),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;遲發(fā)性變態(tài)反應T細胞(TD),有參與Ⅳ型變態(tài)反應的作用;放大T細胞(TA),可作用于TH和TS,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;記憶T細胞(TM),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。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(shù)月至數(shù)年。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。

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,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,如直接殺傷靶細胞,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,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,是身體中抵御疾病感染、腫瘤形成的英勇斗士。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,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: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,破壞靶細胞膜,直接殺傷靶細胞;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,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。

T細胞,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干細胞分化而成,是淋巴細胞中數(shù)量最多,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。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:輔助性T細胞、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。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御疾病非常重要。到目前為止,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。造血干細胞又稱多能干細胞,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。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,通常處于靜止期,當機體需要時,分裂增殖,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干細胞,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后,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(tǒng)的血細胞系。其中淋巴干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。一些干細胞遷移到胸腺內,在胸腺激素影響下,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,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。T細胞的“T”字,是采用“胸腺”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。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,成熟并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,被稱為B淋巴細胞。B細胞的“B”字,是采用“囊”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。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,位于泄殖腔后上方,囊壁充滿淋巴組織。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,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(集合淋巴結,闌尾等),亦有法氏囊作用。

T細胞不產生抗體,而是直接起作用。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“細胞免疫”。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。抗體存在于體液里,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“體液免疫”。大多數(shù)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;需T細胞的協(xié)助。在某些情況下,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。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、輻射、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,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,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,并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。例如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、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等。同樣,在某些情況下,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。由此可見,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,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,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、復雜而完善的防衛(wèi)體系?! ?/p>

B淋巴細胞

B淋巴細胞

亦可簡稱B細胞。來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細胞。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(fā)育生成,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(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)/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,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細胞分化而來。與T淋巴細胞相比,它的體積略大。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后,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。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并在血液中循環(huán)。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,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(xiàn)。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(fā)育的。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。從骨髓來的干細胞或前B細胞,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后,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。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,進入脾臟淋巴結,主要分布于脾小結脾索淋巴小結、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,受抗原刺激后,分化增殖為漿細胞,合成抗體,發(fā)揮體液免疫的功能。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(shù)量較T細胞多,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(shù)量比T細胞少,在胸導管中則更少,僅少數(shù)參加再循環(huán)。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,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。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。

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。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。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,僅數(shù)天至數(shù)周,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。  

K淋巴細胞

K淋巴細胞

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,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干細胞衍化而來,表面無抗原標志,但有抗體IgG的受體。發(fā)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。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后,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,從而觸發(fā)K細胞的殺傷作用。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,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。因此,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,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于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。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(shù)的5~10%,但殺傷效應卻很高。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,雖可與抗原結合,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(tǒng)破壞靶細胞時,K細胞即可發(fā)揮其殺傷作用。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、脾臟中較多,淋巴結中較少,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,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(huán)。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、抗病毒免疫、抗寄生蟲免疫、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,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。如靶細胞過大(寄生蟲或實體瘤),吞噬細胞不能發(fā)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,T細胞不能接近時,K細胞仍能發(fā)揮作用。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,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,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。  

NK淋巴細胞

NK

NK細胞(natural killer cell,自然殺傷細胞)是與T、B細胞并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。NK細胞數(shù)量較少,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(shù)的15%,在脾內約有3%~4%,也可出現(xiàn)在肺臟、肝臟和腸粘膜,但在胸腺、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。

NK細胞較大,含有胞漿顆粒,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。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,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,也不需要抗體參與,且無MHC限制。

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、病毒感染細胞、較大的病原體(如真菌和寄生蟲)、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、組織等。

NK細胞表面受體(NKR)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。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后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,如穿孔素、顆粒酶和TNFα(腫瘤壞死因子)等?! ?/p>

肥大細胞

堿性細胞在結締組織和粘膜上皮內時,稱肥大細胞,其結構和功能與嗜堿性細胞相似。

肥大細胞mast cell是和血液的嗜堿粒細胞同樣,具有強嗜堿性顆粒的組織細胞。存在于血液中的這柳顆粒,含有肝素、組織胺、5-羥色胺,由細胞崩解釋放出顆粒以及顆粒中的物質,可在組織內引起速發(fā)型過敏反應炎癥)。由于在肥大細胞上結合的IgE抗體和抗原的接觸,使細胞多陷于崩壞。

肥大細胞: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,細胞核小,呈圓形或橢圓形,染色淺,位于細胞中央。細胞常成堆或單個分布于血管附近。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,細胞質中充滿大小一致、染成藍紫色的顆粒,均勻分布在核周圍。

肥大細胞白血病(Mast cell leukemia,MCL)又稱為組織嗜堿細胞白血病,1957年Efrati首先提出MCL的診斷,以后陸續(xù)有報道。MCL約占惡性肥大細胞腫瘤的15%。不少病例先有系統(tǒng)性肥大細胞增生癥(SMCD),以后轉變?yōu)?a href="/w/%E7%99%BD%E8%A1%80%E7%97%85" title="白血病">白血病,少數(shù)開始即以肥大細胞白血病發(fā)病。

MCL是肥大細胞在體內惡性增殖的晚期表現(xiàn),一般癥狀急性白血病相似,還有較特異的表現(xiàn):由于肥大細胞顆粒內16性物質(組胺肝索、a-TNF等的釋放,可引起一系列變態(tài)反應,如面色潮紅、低血壓瘙癢骨痛、頭痛,支氣管痙攣呼吸困難,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。胃腸道浸潤時可有腹痛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瀉發(fā)熱,肝、脾、淋巴結腫大常見;皮膚色素蕁麻疹少見。

患者一般有貧血、血小板減少;白細胞總數(shù)(10-15)x109/L,肥大細胞占5%~90%。骨髓活檢示肥大細胞明顯增多,有時可達90%(26.2%—91.8%),白血病性肥大細胞呈圓形或類圓形,染色質較細致,核仁清或不清,胞漿藍色、充滿或多或少的深紫紅色顆粒并覆蓋于核上,并易見偽足和吞噬紅細胞現(xiàn)象。MCL的肥大細胞超微結構:核1個或多個,偶見明顯核仁。細胞漿中含有線粒體、脂質體,顆粒內容物缺乏或顆粒中充滿小粒子及典型的卷軸樣特征。A顆粒可見,嗜堿粒細胞的0粒不見。

細胞化學特點:SBB和甲苯胺藍可著色,特異性酯酶、酸性磷酸酶染色陽性,溶菌酶弱陽性;過氧化物酶和。非特異性酯酶陰性。

免疫表型:惡性肥大細胞表達CD9、CD33、CD44和CDll7,而不表達單核細胞相關抗原CDl4、CDl5及嗜堿粒細胞相關抗原CDll6、CDwl7、CDl23/IL-3RCK。同樣也缺乏0116(CM-CSm)及皮膚肥大細胞標記抗原CD88。HLA—D、DR和CDl、Cm、CD4、07、CDl0、CDl9、TdT均陰性,MCG-35對肥大細胞顆粒有較高特異性,培養(yǎng)后的肥大細胞呈強陽性。

Travis等1986年提出了MCL的診斷標準:①外周血肥大細胞》10%;②白血病細胞有非典型肥大細胞(幼稚肥大細胞)的特點;③白血病細胞有肥大細胞的組化特征(出現(xiàn)異染顆粒、特異性酯酶陽性,Pox陰性等)。臨床有肥大細胞增生及白血病的表現(xiàn)。鑒別診斷:主要應與系統(tǒng)性肥大細胞增生癥、惡性肥大細胞增生癥鑒別。

治療:目前尚無成功的治療方案,生存期很短(中位生存期5個月)。脾切除可暫時緩解癥狀,血象可暫時回升,但患者生存期明顯縮短(平均2月)?! ?/p>

單核吞噬細胞系統(tǒng)

單核吞噬細胞系統(tǒng)(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) 亦稱巨噬細胞系統(tǒng)(macrophage system)體內具有強烈吞噬及防御機能的細胞系統(tǒng)。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、單核細胞及幼稚單核細胞。共同起源于造血干細胞,在骨髓中分化發(fā)育,經幼單核細胞發(fā)育成為單核細胞,在血液內停留12~102小時后,循血流進入結締組織和其他器官,轉變成巨噬細胞。

細胞質內含豐富溶酶體、線粒體及粗糙內質網,細胞表面形成小突起和胞膜皺褶。靜止時稱固著巨噬細胞,有趨化因子時便成為游走巨噬細胞,能進行變形運動及吞噬活動。人的巨噬細胞能生活數(shù)月至數(shù)年。許多疾病能引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(tǒng)大量增生,表現(xiàn)為肝、脾淋巴結腫大。功能為吞噬清除體內病菌異物及衰老傷亡細胞;活化T.B.淋巴細胞免疫反應。在細菌或其他因子刺激下能分泌酸性水解酶、中性蛋白酶、溶菌酶和其他內源性熱原等?! ?/p>

免疫細胞分離技術

淋巴細胞的分離

取肝素抗凝血1m1 加Hanks 液1m1 稀釋后,沿管壁徐徐滴流疊加盛有2m1 淋巴細胞分離液試管內(注意勿與分離液混合,然后2000r/min 水平離心20min,管內分為4 層,自上而下依次為血漿,單個核細胞,顆粒白細胞、紅細胞(圖2-1)。用毛細管伸至單個核細胞層中(位于細胞分離液與血漿的界面上),沿管壁輕輕吸出全部細胞。然后用Hanks 液洗兩次,每次r/min 離心10min,最后用RPMI l640 培養(yǎng)液將細胞配成2×106/m1 的細胞懸液備用?! ?/p>

T 細胞及B 細胞的分離

將淋巴細胞懸液通過尼龍棉柱,B 細胞粘附于尼龍棉上,T細胞則不粘附,先用RPMI l640 培基洗脫尼龍棉柱,流下的細胞懸液含有豐富的T 細胞。然后用力反復擠壓尼龍柱、擠出粘附在尼龍棉上的B 細胞,并用少量的RPMI l640 培基洗脫,此細胞懸液含有豐富的B 細胞。尼龍柱(塑料管)的長短和尼龍棉的多少,視分離細胞的多少而定?! ?/p>

CD4 細胞及CD8 細胞的分離

(1)CD4 細胞的分離:將一定量的T 細胞懸液通過一根SephDdexC—10 柱,然后用少量的RPMll640 培養(yǎng)洗滌,收獲的細胞懸液約含85%的CD4 細胞。

(2)CD8 細胞分離:用Tris 緩沖液稀釋羊抗鼠IgG(濃度為10μg/m1)包被一平皿表面,然后放置4℃過夜,沒有包被上的抗體用PBS 洗凈。然后將已標記有抗CD8 單克隆抗體的T 細胞(細胞濃度為1×l07/m1)3m1 加入上述的平皿內,4℃放置2 小時,用PBS 輕輕洗凈末粘附的細胞,然后用毛細管加入10m1 PBS 吹打。收集的脫落細胞經洗滌后懸浮在RPMI l640 培基中備用。CD4 細胞亦可用此法分離?! ?/p>

單核巨噬細胞的分離

單核巨噬細胞有粘附塑料或玻璃表面的特性,而淋巴細胞則無此特性,借此可將這兩類細胞分開,其方法簡述如下。將待分離的細胞懸液(如實物動物的腹腔液)加入適當大小的塑料或玻璃平皿內,置于37℃ C02 溫箱內溫育1 小時,然后用RPMI 1640 培基輕輕漂洗平皿表面,去除非粘附細胞,再將粘附有細胞的平皿表面用上述培基輕輕洗刷,收集粘附的單核巨噬細胞。如果要獲得純度較高的單核巨噬細胞,可重復上述過程。  

提高免疫細胞

1、借助睡眠睡眠與人體免疫力密切相關。著名免疫學家通過“自我睡眠”試驗發(fā)現(xiàn),良好的睡眠可使體內的兩種淋巴細胞數(shù)量明顯上升。而醫(yī)學專家的研究表明,睡眠時人體會產生一種稱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,此因子促使白血球增多,巨噬細胞活躍,肝臟解毒功能增強,從而將侵入的細菌和病毒消滅。

2、保持樂觀情緒樂觀的態(tài)度可以維持人體于一個最佳的狀態(tài),尤其是在現(xiàn)今社會,人們面臨的壓力很大,巨大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對人體免疫系統(tǒng)有抑制作用的荷爾蒙成分增多,所以容易受到感冒或其它疾病的侵襲。

3、限制飲酒每天飲低度白酒不要超過100毫升,黃酒不要超過250毫升,啤酒不要超過1瓶,因為酒精對人體的每一部分都會產生消極影響。即使喝葡萄酒可以降低膽固醇,也應該限制每天一杯,過量飲用會給血液與心臟等器官造成很大破壞。

4、參加運動專家進行的3項研究指出,每天運動30到45分鐘,每周5天,持續(xù)12周后,免疫細胞數(shù)目會增加,抵抗力也相對增加。運動只要心跳加速即可,晚餐后散步就很適合。

5、補充維生素每天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。專家指出,身體抵抗外來侵害的武器,包括干擾素及各類免疫細胞的數(shù)量與活力都和維生素與礦物質有關。

6、改善體內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用微生態(tài)制劑提高免疫力的研究和使用由來已久。研究表明,以腸道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為代表的有益菌群具有廣譜免疫原性,能刺激負責人體免疫的淋巴細胞分裂繁殖,同時還能調動非特異性免疫系統(tǒng),去“吃”掉包括病毒、細菌、衣原體等在內的各種可致病的外來微生物,產生多種抗體,提高人體免疫能力。對于健康人來說,不妨“食療”,多吃些乳酸菌飲料;而健康邊緣人群,可以用微生態(tài)制劑來調節(jié)體內微生態(tài)平衡。能提高免疫力的食品 1.靈芝:靈芝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,這是因為靈芝含有抗癌效能的多糖體,此外,還含有豐富的鍺元素。鍺能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,延緩細胞的衰老,能通過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而發(fā)揮其抗癌作用; 2.新鮮蘿卜:因其含有豐富的干擾素誘導劑而具有免疫作用; 3.人參蜂王漿: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及內分泌的調節(jié)能力,并含具有防作用的蜂乳酸; 4.蘑菇、猴頭菇、草菇、黑木耳、銀耳、車養(yǎng)、百合等:都有明顯增強免疫力的作用; 5.香菇:香菇所含的香菇多糖能增強人體免疫力。

關于“免疫細胞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