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桿菌
A+醫(yī)學百科 >> 大腸桿菌 |
大腸桿菌(學名:Escherichia coli,簡寫E. coli))是人和動物腸道中最主要和數(shù)量最多的一種細菌,主要寄生于大腸內(nèi)。是一種兩端鈍圓、周身鞭毛,能運動、無芽孢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。除某些菌型能引起腹瀉外,一般不致病,能合成維生素B和維生素K,以及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, 對人體有益。
大腸桿菌是腸桿菌科的一員,經(jīng)常作為細菌的模式生物廣泛用于科學研究。
每個人每天平均從糞便中排出1011到1013個大腸桿菌。各種糞便細菌和類似的生活在土壤或植物降解物中的細菌(最常見的是產(chǎn)氣腸桿菌)一起被歸為“大腸菌群”。技術上,大腸菌群被定義為所有好氧或兼性好氧。
目錄 |
致病
大腸桿菌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。但若進入膽囊、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癥:
- 當細菌離開腸道進入泌尿道可以導致感染,由于性交會導致細菌進入膀胱,有時被稱作“蜜月膀胱炎”。尿路感染盡管對女性更為普遍,但兩性都可能發(fā)生。老年中發(fā)病男女比例大體相同。因為細菌總是通過尿道進入泌尿系統(tǒng),廁所的不衛(wèi)生會升高感染機率,但其它因素也很重要(如女性懷孕,男性前列腺肥大),還有一些原因不明。
- 當細菌由于如潰瘍等導致的穿孔進入腹腔,通常會導致致命性的腹膜炎感染)。然而,大腸桿菌對一些抗生素,如鏈霉素非常敏感,一般情況抗生素能夠有效治療。
大腸桿菌的某些株具有毒性(其中一些類似導致痢疾的毒素),可以導致食物中毒,這通常是因為使用了被污染的肉類(通常是屠宰過程或儲藏販賣過程中的污染所致)。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強,引起腹瀉,統(tǒng)稱致病性大腸桿菌。表示大腸桿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:K:H排列,例如:O111:K58(B4):H2. 疾病的嚴重程度可以相差很多,尤其對兒童、老人和免疫缺失病人可以是致命的,但通常是溫和的。大腸桿菌的內(nèi)毒素可能對熱穩(wěn)定或不穩(wěn)定。后者的結構和功能與霍亂毒素相當接近,全毒素包含一個A亞基和五個B亞基。B亞基起黏附作用,使毒素進入腸道細胞,而A亞基斷裂出來,使得細胞脫水引起腹瀉。
分類
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復雜,可分為菌體抗原(O)、鞭毛抗原(H)和表面抗原(K),后者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。根據(jù)菌體抗原的不同,可將大腸桿菌分為150多型,其中有16個血清型為致病性大腸桿菌,常引起流行性嬰兒腹泄和成人肋膜炎。
大腸桿菌O157:H7
大腸桿菌O157:H7血清型屬腸出血性大腸桿菌,自1982年在美國首先發(fā)現(xiàn)以來,包括中國等許多國家都有報道,且日見增加。日本近年來因食物污染該菌導致的數(shù)起大暴發(fā),格外引人注目。在美國和加拿大通常分離的腸道致病菌中,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。大腸桿菌O157:H7引起腸出血性腹瀉,約2%~7%的病人會發(fā)展成溶血性尿毒綜合征,兒童與老人最容易出現(xiàn)后一種情況。致病性大腸桿菌通過污染飲水、食品、娛樂水體引起疾病暴發(fā)流行,病情嚴重者,可危急生命。
抵抗力
大腸桿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強,55℃經(jīng)60分鐘或60℃加熱15分鐘仍有部分細菌存活。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數(shù)周至數(shù)月,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。膽鹽、煌綠等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。對磺胺類、鏈霉素、氯霉素等敏感,但易耐藥,是由帶有R因子的質粒轉移而獲得的。
生物學應用
大腸桿菌是現(xiàn)代生物學中研究最多的一種細菌,作為一種模式生物,其基因組序列已全部測出。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在大腸桿菌得出的結論可用于其它生物的研究。此外,在生物工程中,大腸桿菌被廣泛用于基因復制和表達的宿主。
食品衛(wèi)生
在水凈化和污水處理領域,因大腸桿菌在糞便中數(shù)量極多,因此,大腸菌群數(shù)(或大腸菌值)常作為飲水和食物(或藥物)的衛(wèi)生學標準。
- 大腸菌數(shù)指數(shù):指每立升中大腸菌群數(shù),采用乳糖發(fā)酵法檢測。中國的衛(wèi)生標準是每1000ml飲水中不得超過3個大腸菌群;瓶裝汽水、果汁等每100ml大腸菌群不得超過5個。
參看
關于“大腸桿菌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