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紅細胞體病
A+醫(yī)學百科 >> 附紅細胞體病 |
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(簡稱附紅體)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。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貧血、發(fā)熱、腹瀉及淋巴結腫大等。
早在1928年,Schilling等就已從嚙齒類動物中發(fā)現附紅體,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類附紅體病。我國于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發(fā)現附紅體,相繼在牛、羊、豬等家畜中查到此病原體,以后在人群中也證實了附紅體病的存在。
目錄 |
附紅細胞體病的病因
1、疾病病因
附紅細胞體是寄生于人、畜紅細胞表面、血漿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,也稱血蟲體,簡稱附紅體。在一般涂片標本中觀察,無細胞壁,無明顯的細胞核、細胞器,無鞭毛,屬原核生物。其形態(tài)為多形性,如球形、盤形、啞鈴形、球拍形及逗號形等。大小波動較大,寄生在人、牛、綿羊及嚙齒類中的附紅體直徑約為0.3~0.8μm,而寄生在豬體中的附紅體直徑為0.8~1.5μm,最大可達2.5μm 。附紅細胞體對宿主的選擇并不嚴格,人、牛、豬、羊等多種動物均可感染,且感染率比較高。到目前為止已發(fā)現附紅體屬有14個種,其中主要為五種:
綿羊附紅體(E.ovis):寄生于綿羊、鹿類中;
豬附紅體(E.suis):寄生于豬;
球狀附紅體(E.coccoides):寄生于鼠類及兔類等嚙齒類動物中;
溫氏附紅體(E.wenyonii):寄生于牛;
短小附紅體(E.parvum):是家豬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紅體的抵抗力不強,在60℃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運動,100℃水浴中1min全部滅活。對常用消毒藥物一般很敏感,可迅速將其殺滅,但在低溫冷凍條件下可存活數年之久。
附紅體感染人畜分布很廣,迄今已有美國、南非、阿爾及利亞、肯尼亞、伊朗、法國、挪威、英國、芬蘭、澳大利亞、前蘇聯、日本、荷蘭、馬達加斯加、葡萄牙、尼日利亞、西班牙、奧地利、比利時、印度、以色列、朝鮮、新西蘭、埃及和中國等近30 個國家和地區(qū)均有報告。
我國曾對9 省區(qū)16 個地區(qū)的人群作附紅體調查表明,人群平均感染率為53%,與性別、年齡及職業(yè)無明顯關系。發(fā)現有生理變化(如孕婦)和患有慢性疾病者其感染率明顯高于健康人群。據調查在家畜中被附紅體感染有一定的季節(jié)性,以5~8 月份為其感染高峰。
2、發(fā)病機制
附紅體毒力較低,致病性不強。對附紅體進行電鏡觀察,發(fā)現其主要寄生在成熟紅細胞表面,不進入細胞內,少量游離在血漿中。不但發(fā)現大型的附紅體上有纖絲扒嵌在紅細胞膜上,紅細胞膜上可能存在與纖絲相結合的受體。而且從電鏡下見到寄生附紅體的紅細胞膜發(fā)生改變,其上的凹陷與洞易致血漿成分進入紅細胞內,使紅細胞腫脹、破裂,發(fā)生溶血。而且從活體標本中觀察到被寄生的紅細胞,其可塑性、變形性功能消失,在通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(tǒng)時也易被破壞而溶血。
上述兩點主要機制說明本病溶血性貧血的發(fā)生存在血管內溶血和血管外溶血。還有認為溶血可能與紅細胞膜結構改變,或隱蔽性抗原的暴露等誘導產生IgM自體抗體,即第Ⅱ型變態(tài)反應有關。
附紅細胞體病的癥狀
臨床癥狀:
亞臨床感染多見,附紅體進入人體后,多數情況下呈潛伏狀態(tài),只在某些情況下如機體免疫下降或某些應激狀態(tài),才表現出發(fā)病過程。
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可診斷為附紅體病者多見于重度感染(有60%以上紅細胞被寄生),常發(fā)生在有慢性基礎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。
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幾方面。
1.貧血:貧血為本病最常見的表現,嚴重者可出現鞏膜及皮膚黃染,并伴有全身乏力、嗜睡及精神委靡等癥狀。
2.發(fā)熱:體溫一般在37.5~40℃,并伴有多汗,關節(jié)酸痛等。
4.皮膚瘙癢:皮膚有時可并有出疹、抓痕、血痂、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。
5.肝脾腫大:多表現為以肝或脾受累為主。
根據流行病區(qū)和癥狀表現,畜牧業(yè)地區(qū)出現原發(fā)疾病不能解釋的發(fā)熱、黃疸、貧血、脫發(fā)及淋巴結腫大等,要考慮合并本病的可能,實驗室的血液涂片檢查找到附紅體可作為確診的依據。
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斷
附紅細胞體病的檢查化驗
以下用在實驗室檢查:
1.血象:血紅蛋白低,網織紅細胞高于正常,紅細胞脆性試驗及糖水試驗均陽性。白細胞一般正常,但出現異常淋巴細胞。
2.血液生化檢查:總膽紅素增高,以間接膽紅素為主。血糖及血鎂均較低,常有肝功能異常。
其他輔助檢查:肝、脾超聲檢查異常。
3.微生物學檢驗,這是確診本病主要依據。有以下幾種方法:
(1)涂片染色檢查:取1滴鮮血于玻片上,制成薄血片,固定后用姬姆薩或者瑞氏染色,加蓋玻片后用400~600倍鏡檢。姬姆薩液將附紅體染成紫褐色,瑞氏液將其染成紫紅色。找到附紅體后轉到油鏡頭(約1600倍)觀察其形態(tài)、排列及大小,并可進行計數。一個紅細胞表面可附著l~67個附紅體不等。在血漿中及紅細胞表面上皆可查到附紅體。兩者比例約為1∶1~1∶2。
(2)鮮血壓片法:取1滴待檢新鮮血樣,滴加在載物玻片上,加1滴等量的生理鹽水或抗凝液,混勻后加蓋玻片,用普通顯微鏡下檢查。在400~600倍鏡下找到附紅體后,觀察其形態(tài)及大小??梢姼郊t體呈現閃光形小體,在血漿中轉動或翻滾,每當靠近紅細胞時就停止運動。
(3)采取被測對象的末梢血液,滴一滴于載玻片上,再按1∶1~1.5的比例滴加生理鹽水稀釋血液后進行鏡檢,觀察是否有附紅細胞體附著在紅細胞表面,血漿中是否有游離的附紅細胞體,進行初步判別; 在紅細胞體的血滴中加一滴0.5~1%鹽酸或1~5%醋酸,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紅細胞破裂溶血,根據附紅細胞體不因紅細胞的破裂而運動活力受到影響,相反表現出運動速度加快,運動范圍增大的特點,將附紅細胞體與其它病原體區(qū)別開來,完成進一步的判別; 接著滴加一滴0.05~0.1%碘溶液,觀察附紅細胞體運動是否停止,若停止,再用磷酸鹽緩沖液或生理鹽水洗滌,若附紅細胞體活動力不恢復,也不被碘著色,即可確定附紅細胞體的存在,完成 附紅細胞體病的鑒別診斷。
(4)按常規(guī)方法制片 ,染色后在油鏡下可觀察到許多圓形,橢圓形,短桿狀藍色小體附著在,特別嚴重時可見紅細胞變成空泡狀.有報道采用革蘭氏染色法觀察,發(fā)現附紅體為革蘭 氏陽性球體,但也有報道附紅體為革蘭氏陰性小體.
4.附紅體感染度:100個紅細胞中有30個以下紅細胞被寄生者定為輕度感染;有30~60個紅細胞被寄生者定為中度感染;有60個以上紅細胞被寄生者定為重度感染。
附紅細胞體病的鑒別診斷
1、附紅體屬通過微生物血片檢查要與下面病原鑒別:
(1)、附紅體屬與瘧原蟲一般較易鑒別。
(2)、附紅體屬與血巴通體屬兩者很難區(qū)分,只能憑血片中形態(tài)及在血漿中與紅細胞上存在比例加以鑒別,前者常呈環(huán)狀,在血漿及紅細胞上皆有分布;后者罕見環(huán)狀,寄生在血漿中,極少在紅細胞上。
2、本病應與巴通體病、瘧疾等相鑒別。
巴爾通體病由桿菌狀巴通體所致的感染一般稱為人巴通體病。臨床表現有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,即以急性發(fā)熱與溶血性貧血為主的奧羅亞熱(Oroya fever)及以皮膚病變?yōu)橹鞯?a href="/index.php?title=%E7%A7%98%E9%B2%81%E7%96%A3&action=edit&redlink=1" class="new" title="秘魯疣(尚未撰寫)" rel="nofollow">秘魯疣(verruga peruana)。
瘧疾(Malaria)經按蚊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。臨床以周期性寒戰(zhàn)、發(fā)熱、頭痛、出汗和貧血、脾腫大為特征。兒童發(fā)病率高,大都于夏秋季節(jié)流行。瘧原蟲寄生于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。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。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、三日瘧、惡性瘧及卵圓瘧。
附紅細胞體病的并發(fā)癥
嚴重患者可出現黃疸。黃疸又稱黃膽,俗稱黃病,是一種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、黏膜和鞏膜發(fā)黃的癥狀和體征。通常,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于2-3mg/dL(34-51)時,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。
附紅細胞體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
預防:目前對本病流行環(huán)節(jié)尚不清楚,故無良好預防手段。
附紅細胞體病的西醫(yī)治療
經過明確診斷后,可以及時選用以下抗生素進行抗病原治療:
1.四環(huán)素類(四環(huán)素、多西環(huán)素):四環(huán)素類抗生素是由放線菌產生的一類廣譜抗生素,其不良反應有:消化道反應、肝損害、腎損害。不可肌注,靜滴宜充分稀釋。
四環(huán)素的用法和用量如下
口服,成人常用量:一次~0.5g,每6小時1次。8歲以上小兒常用量:每次~50mg/kg,每6小時1次。療程一般為7~14日
多西環(huán)素的用法及用量:
口服:1次g,1日2次。必要時首劑可加倍。8歲以上兒童:首劑每千克體重4mg;以后,每次每千克體重2mg,1日2次。一般療程為3~7日。
2.氨基糖苷類(慶大霉素、阿米卡星):氨基糖苷類抗生素(Aminoglycosides)是由氨基糖與氨基環(huán)醇通過氧橋連接而成的苷類抗生素。有來自鏈霉菌的鏈霉素等、來自小單孢菌的慶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類,還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類。不良反應有耳毒性、腎毒性、神經肌肉阻斷、變態(tài)反應等。
慶大霉素的用法用量如下:
成人肌肉注射或稀釋后靜脈滴注,一次mg(8萬單位),一日—3次,間隔8小時?;虬大w重1一1.7mg/kg(以慶大霉素計,下同)。每8小時1次;或按體重0.75一1.25mg/kg,每6小時1次,共7一10日。小兒按體重每日—5mg/kg,分—3次給藥。血液透析后,可根據感染嚴重程度,成人按體重補給一次劑量1—1.7mg/kg;小兒按體重補給2-2.5mg/kg。
阿米卡星的用法與用量:0.4g~0.8 g/d,其中一種對人附紅體病療效較佳,7 天為一療程。
預后
早期治療,一般預后良好。
附紅細胞體病吃什么好?
一、附紅細胞體病宜吃食品
1、宜多吃增強免疫作用的食物:甲魚、海龜、烏龜、沙蟲、鯊魚、鯽魚、青魚、水蛇、蝦、白花蛇、桑椹、無花果、荔枝、胡桃、瓜蔞、馬齒莧、橄欖、杏仁、豆豉、絲瓜。
2、抗感染可多吃吃薺菜、針魚、鰣魚、泥鰍、螺螄、金針菜、油菜、芋艿、赤豆、綠豆、馬蘭頭。
二、附紅細胞體病慎吃食品
1、忌生冷食物。
2、忌飲酒:酒屬溫熱刺激食物,飲酒后會加重濕熱,使病情加重。
3、盡量少吃辛辣、刺激的食物。例如:洋蔥、芥菜、花椒、辣椒、茴香。
參看
關于“附紅細胞體病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