茴香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茴香 | 中藥圖典 |
茴香 Huí Xiānɡ |
|
---|---|
別名 | 蘹香、小茴香、土茴香、野茴香、大茴香、谷茴香、谷香、香子、小香 |
功效作用 | 溫腎散寒,和胃理氣。治寒疝,少腹冷痛,腎虛腰痛,胃痛,嘔吐,干、濕腳氣。 |
英文名 | |
始載于 |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 |
毒性 | 無毒 |
歸經(jīng) | 胃經(jīng)、腎經(jīng)、膀胱經(jīng) |
藥性 | 溫 |
藥味 | 辛 |
大、小茴香都是常用的調(diào)料,是燒魚燉肉、制作鹵制食品時的必用之品。因它們能除肉中臭氣,使之重新添香,故曰“茴香”。大茴香即大料,學(xué)名叫“八角茴香”。小茴香的種實(shí)是調(diào)味品,而它的莖葉部分也具有香氣,常被用來作包子、餃子等食品的餡料。它們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,能刺激胃腸神經(jīng)血管,促進(jìn)消化液分泌,增加胃腸蠕動,排除積存的氣體,所以有健胃、行氣的功效;有時胃腸蠕動在興奮后又會降低,因而有助于緩解痙攣、減輕疼痛。
目錄 |
簡介
《中國藥典》載有茴香制劑是常用的健胃、散寒、行氣、止痛藥。茴香烯能促進(jìn)骨髓細(xì)胞成熟和釋放入外周血液,有明顯的升高白細(xì)胞的作用,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細(xì)胞,可用于白細(xì)胞減少癥?! ?/p>
小茴香
學(xué)名:Foeniculum vulgare
英文名:Fennel
花語:才色兼?zhèn)洌╓it and Beauty)
科名:傘形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
別名:懷香、香絲菜,小茴香
產(chǎn)地:歐洲、地中海沿岸、我國各地均產(chǎn)
分類:雙子葉植物綱,傘形目,傘形科,茴香屬植物
適宜搭配:玫瑰花、矢車菊、藍(lán)錦葵、玫瑰果、芙蓉花、檸檬草、馬鞭草、覆盆子葉、薄荷葉、馬黛茶、甘草。搭配薄荷可排除體內(nèi)多余水分。
沖泡方式:(1) 葉:以開水沖泡即可。 (2) 種子:將種子壓碎,用開水沖泡,燜約十分鐘后,加入蜂蜜即可飲用。 取半匙茴香以湯匙背壓碎,浸泡于熱水中十分鐘。一天三杯,建議在二餐之間飲用。
植物形態(tài):多年生草本,作一、二年生栽培。全株具特殊香辛味,表面有白粉。葉羽狀分裂,裂片線形。夏季開黃色花,復(fù)傘形花序。果橢圓形,黃綠色。性喜溫暖,適于砂壤土生長;忌在粘土及過濕之地栽種。春秋均可播種或春季分株繁殖。原產(chǎn)地中海地區(qū),我國各地普遍栽培,適應(yīng)性較強(qiáng)。我國北方主要春秋兩季栽培。(露地栽培)春播:3月下~4月上旬,5月中、下旬收獲。秋播:7~8月份,九月份收獲。果實(shí)為雙懸果,呈圓柱形,有的稍彎曲,兩端略尖,長4~8mm,直徑1.5~2.5mm。表面黃綠或淡黃色,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時有細(xì)小的果梗。分果呈長橢圓形,背面有縱棱5條,接合面平坦而較寬。橫切面略呈5邊形,背面的4邊約等長。有特異茴香氣,味微甜、辛。
成分與功效: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膳食纖維、茴香腦、小茴香酮、茴香醛等。其香氣主要來自茴香腦、茴香醛等香味物質(zhì)。是集醫(yī)藥、調(diào)味、食用、化妝于一身的多用植物。嫩莖、葉作蔬菜、餡食,茴香果實(shí)中含茴香油2.8%,茴香腦50~60%,a-茴香酮18~20%,甲基胡椒粉10%及a-蒎烯雙聚戊烯、茴香醛、莰烯等。胚乳中含脂肪油約15%,蛋白質(zhì)、淀粉糖類及粘液質(zhì)等約85%。
可作香料,常用于肉類、海鮮及燒餅等面食的烹調(diào)。中醫(yī)學(xué)上入藥,性溫,味辛,歸肝、腎、脾、胃經(jīng)。功能溫肝腎,暖胃氣、散塞結(jié),散寒止痛,理氣和胃。用于寒疝腹痛,睪丸偏墜,婦女痛經(jīng),少腹冷痛,脘腹脹痛,食少吐瀉等癥。
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表明:小茴香還有抗潰瘍、鎮(zhèn)痛、性激素樣作用等,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。能刺激胃腸神經(jīng)血管,促進(jìn)唾液和胃液分泌,起到增進(jìn)食欲,幫助消化的作用。適合脾胃虛寒。腸絞痛、痛經(jīng)患者用于食療,食用方法為:取小茴香少許,炒后煎湯去渣,然后加大米,煮成米粥食用。
溫馨提示
小茴香以顆粒均勻、質(zhì)地飽滿、色澤黃綠、芳香濃郁、無柄梗者為佳品。應(yīng)密封、陰涼、避光保存?! ?/p>
八角茴香
學(xué)名:Fructus Anisi Stellati
英文名:Star Anise Fruit
別名:大茴香、八角、八月珠、舶茴香、八角香、八角大茴、大料、五香八角
來源:為木蘭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.f.的果實(shí)
植物形態(tài):常綠喬木,高達(dá)20m。樹皮灰色至紅褐色。葉互生或螺旋狀排列,革質(zhì),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6~12cm,寬2~5cm,上面深綠色,光亮無毛,有透明油點(diǎn),下面淡綠色,被疏毛。花單生于葉腋,有花梗;萼片3,黃綠色;花瓣6~9,淡紅至深紅色;雄蕊15~19;心皮8~9;胚珠倒生。聚合果星芒狀。花期春、秋季,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。
生長于陰濕、土壤疏松的山地。產(chǎn)于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采制:秋、冬季果實(shí)由綠變黃時采摘,置沸水中略燙后干燥或直接干燥。
性狀:聚合果常由8個骨突果著生在中軸呈星狀。骨突果長1~2cm,寬3~5mm,高0.6~1cm;外表面紅棕色,有不規(guī)則皺紋,頂端呈鳥喙?fàn)睿蟼?cè)多開裂;果皮內(nèi)表面淡棕色,平滑有光澤;質(zhì)硬而脆,內(nèi)含種子1粒。果梗長3~4cm,彎曲,常脫落。種子扁卵圓形,長約6mm,紅棕色或黃棕色,光亮。氣芳香,味辛、甜。
化學(xué)成分:含揮發(fā)油,油中含茴香醚(anethole)、黃樟醚(Saf role),茴香醛(anisaldehyde)、茴香酮(anisylacetone) 水芹烯等。
性味:性溫,味辛。 歸肝、腎、脾、胃經(jīng)
功能主治:溫陽散寒,理氣止痛。用于寒疝腹痛,腎虛腰痛,胃寒嘔吐,脘腹冷痛。
禁忌:發(fā)霉的茴香不宜吃、陰虛火旺的人不宜食用。
食療價值
簡介:為傘形科草本植物小茴香的果實(shí)。異名:茴香、谷茴香、香子。 我國各地普遍栽培。夏末、秋初果實(shí)成熟時采收,除雜質(zhì),曬干用。
性能:味辛,性溫。
功用:開胃進(jìn)食,理氣散寒,有助陽道。主治:中焦有寒,食欲減退,惡心嘔吐,腹部冷痛;疝氣疼痛,睪丸腫痛;脾胃氣滯,脘腹脹滿作痛。
成分:含揮發(fā)油,主要為茴香醚、小茴香酮、甲基胡椒酚、茴香醛等成分。
性味歸經(jīng):味辛,性溫。入腎、膀胱、胃經(jīng)。
用法:作調(diào)味品,煎湯,或入丸、散劑。
注意:有實(shí)熱、虛火者不宜。
附方:1、小茴香丸:小茴香15g,胡椒10g。研末,酒糊為丸,每次服3~6g,溫酒送下。源于《三因方》。本方散寒理氣、止痛作用較強(qiáng)。用于疝氣,小腹冷痛、脹滿。2、小茴枳殼散:小茴香30g,枳殼15g。微炒研末,每次服6g,溫開水送下。源于《袖珍方》。小茴香配伍理氣行滯的枳殼,共奏理氣止痛之效。用于肝胃氣滯,脘腹脅下脹痛。
參看
|
關(guān)于“茴香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