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藥

跳轉(zhuǎn)到: 導航, 搜索

烏藥
Wū Yào
烏藥
別名 天臺烏、臺烏、矮樟、香桂樟、銅錢柴、班皮柴、旁其、天臺烏藥、鳑魮、矮樟根、土木香、鯽魚姜、雞骨香、白葉柴
功效作用 順氣止痛,溫腎散寒。用于胸腹脹痛,氣逆喘急,膀胱虛冷遺尿尿頻,疝氣痛經(jīng)。
英文名 Combined Spicebush Root, Root of Combined Spicebush
始載于 本草綱目拾遺
毒性 無毒
歸經(jīng) 胃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肝經(jīng)、腎經(jīng)膀胱經(jīng)
藥性
藥味

  

目錄

前言

烏藥(Lindera aggregata (Sims) Kosterm.)為樟科.山胡椒屬植物,英文名:Root of Combined Spicebush。

別名:鳑魮樹(本草綱目),銅錢樹(浙江、江西),天臺烏藥、斑皮柴(浙江),白背樹、鯽魚姜、細葉樟、土木香(江西),白葉子樹(廣東),香葉子(浙江)。

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 (Sims) Kosterm.的塊根。主產(chǎn)于浙江、安徽、江蘇、陜西等地。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細根,洗凈,趁鮮切片,曬干。生用或麩炒用。

【藥性】辛,溫。歸肺、脾、腎、膀胱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行氣止痛,溫腎散寒。

【應用】

1.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。本品味辛行散,性溫祛寒,入肺而宣通,入脾而寬中,故能行氣散寒止痛。治胸腹脅肋悶痛,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,如小烏沉湯(《和劑局方》),也可與薤白、瓜蔞皮、延胡索等同用;若治脘腹脹痛,可配伍木香、青皮莪術等,如烏藥散(《圣惠方》),也可與香附、木香、陳皮等同用;治寒疝腹痛,多與小茴香、青皮、高良姜等同用,如天臺烏藥散(《醫(yī)學發(fā)明》);若寒凝氣滯痛經(jīng),可與當歸、香附、木香等同用,如烏藥湯(《濟陰綱目》)。

2.尿頻,遺尿。本品辛散溫通,入腎與膀胱而溫腎散寒,縮尿止遺。常與益智仁、山藥等同用,治腎陽不足、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(shù)、小兒遺尿,如縮泉丸(《校注婦人大全良方》)。
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3~9g。

【古籍摘要】

1.《本草衍義》:“烏藥和來氣少,走泄多,但不甚剛猛,與沉香同磨作湯,治胸腹冷氣,甚穩(wěn)當?!?/p>

2.《藥品化義》:“烏藥,氣雄性溫,故快氣宣通,疏散凝滯,甚于香附。外解表而理肌,內(nèi)寬中而順氣。以之散寒氣,則客寒冷氣自除;驅(qū)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;開郁氣,中惡腹痛,胸膈脹痛,頓然可減;疏經(jīng)氣,中風四肢不遂,初產(chǎn)血氣凝滯,漸次能通,皆藉其氣雄之功也?!?/p>

3.《本草求真》:“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,而見胸腹不快者,皆宜用此。功與木香、香附同為一類。但木香苦溫,入脾爽滯,每于食積則宜;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(jīng),開郁散結,每于憂郁則妙。此則逆邪橫胸,無處不達,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?!薄 ?/p>

植物學描述

烏藥

【中國植物志】: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5米,胸徑4厘米;樹皮灰褐色,根有紡錘狀或結節(jié)膨脹,外面棕黃色至棕黑色,表面有細皺紋;幼枝青綠色,具縱向細條紋,密被金黃色絹毛,后漸脫落;頂芽長橢圓形;葉互生,卵形,橢圓形至近圓形,先端長漸尖或尾尖,基部圓形,革質(zhì)或有時近革質(zhì),上面綠色,有光澤,下面蒼白色,幼時密被棕褐色柔毛,后漸脫落,偶見殘存斑塊狀黑褐色毛片;花期3-4月,果期5-11月;根藥用,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采挖,果實、根、葉均可提芳香油制香皂;根、種子磨粉可殺蟲?! ?/p>

分布范圍

生于海拔200-1000米向陽坡地、山谷或疏林灌叢中。產(chǎn)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安徽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等省區(qū)。越南、菲律賓也有分布。習慣以浙江天臺所產(chǎn)者品質(zhì)最佳,故稱“天臺烏藥”或“臺烏藥”。  

藥材形狀描述

烏藥藥材

【中國藥典】:為樟科植物烏藥的干燥塊根。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細根,洗凈,趁鮮切片,曬干,或直接曬干。多呈紡錘狀,略彎曲,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,長6-15cm,直徑1-3cm。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,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。質(zhì)堅硬。切片厚0.2-2mm,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,射線放射狀,可見年輪環(huán)紋,中心顏色較深。氣香,味微苦、辛,有清涼感?! ?/p>

化學成分

已知烏藥中化學成分主要為揮發(fā)油、異喹啉生物堿及呋喃倍半萜及其內(nèi)酯三大類。且隨著產(chǎn)地的不同,其組分也產(chǎn)生變化。

根、葉、果皮及種子中均含有揮發(fā)油,揮發(fā)油中主要組成大多為常見的單萜和倍半萜類化合物。根中揮發(fā)油主要含有龍腦(borneol) 、檸檬烯(limonene) 、β-草烯(β- humulene)等。葉中揮發(fā)油主要含有羅勒烯(ocimene) 、月桂烯(myrcene) 、聚傘花素(cymene) 、莰烯(camphene) 、龍腦、乙酸龍腦酯(bornyl acetate) 、依蘭烯(muurolene) 、β-欖香烯(elemene) 、β-草烯、β-蛇床烯(selinene) 、畢澄茄烯(cadinene) 等。

呋喃倍半萜及其內(nèi)酯:這類成分是烏藥中被研究得最多的成分,主要包括桉烷型(selinane type):香樟烯(lindestrene);烏藥烷型(lindenane type):烏藥烯(lindenene)、烏藥醇(lindenenol)、乙酸烏藥酯(lindenenyl acetate)、烏藥酮(lindenenone)、烏藥醚(linderoxide)、異烏藥醚(isolinderoxide);吉馬烷型(germacrane):neosericenyl acetate、烏藥內(nèi)酯(linderalactone)、新烏藥內(nèi)酯( neolinderalactone)、烏藥醚內(nèi)酯(linderane)、偽新烏藥醚內(nèi)酯(pseudoneolinderane);欖烷型(elemane type):異呋喃吉馬烯(isofuranogermacrene)、異烏藥內(nèi)酯(isolinderalactone、表二氫異烏藥內(nèi)酯(epidihydroisolineralactone)  

藥理作用

烏藥具有較為廣泛的藥理活性,主要如下:

1、抗菌、抗病毒作用:張?zhí)烀竦葓蟮溃瑸跛?0 %的藥液對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 、柯薩基B1 、B3 、B4 病毒(CBV) 有明顯的抑制作用,RSV 病毒是引起嬰兒毛細支氣管炎肺炎的主要病因,柯薩基B 組病毒(CBV) 的抑制指數(shù)均為4 個對數(shù),屬高效抗病毒藥物。烏藥的水和醇提取物對單純皰疹病毒(HSV) 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,亦屬高效藥物。烏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甲型溶血鏈球菌、傷寒桿菌、變形桿菌、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。另外,鮮烏藥葉也有抗菌作用。

2、對消化系統(tǒng)的影響:烏藥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,還能對抗臨床應用大黃引起的腹痛。烏藥水煎液可明顯增大家兔胃電幅值,有興奮和增強胃運動節(jié)律作用。烏藥水煎液可以顯著抑制潰瘍的形成,可明顯對抗乙醇誘發(fā)的細胞損傷,具有細胞保護作用,此作用與劑量呈依賴關系,且還兼有全身作用,烏藥的這種保護作用與神經(jīng)功能有關。

3、對心血管系統(tǒng)的作用:烏藥對心肌有興奮作用,其揮發(fā)油內(nèi)服有興奮心肌、加速回流循環(huán)、升壓及發(fā)汗作用,亦有興奮大腦皮質(zhì)、促進呼吸作用,局部涂用可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(huán)加快、緩解復合肌肉痙攣性疼痛作用。

4、其他:體外實驗表明烏藥有促進血凝作用,亦有報道烏藥有抗凝血酶作用。烏藥對小鼠肉瘤S180抑制作用明顯。烏藥根中呋喃倍半萜組分對實驗性肝損傷有預防作用,該組分對CCl4引起的GOT、GPT 升高有預防作用,對乙硫氨酸所致血清轉(zhuǎn)氨酶升高,GOT 升高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,并可保護肝臟免受脂肪浸潤。另外烏藥亦有抗組胺的作用。最近報道烏藥的水、醇提取物具有較強的鎮(zhèn)痛、抗炎作用,以其正丁醇部位的鎮(zhèn)痛、抗炎活性為最強?! ?/p>

中藥

烏藥

具順氣、開郁、散寒、止痛功效,能上理脾胃元氣,下通少陰腎經(jīng)。

【考證】

1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烏藥,生嶺南邕州、容州及江南。樹生似茶,高丈余。一葉三丫,葉青陰白。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,色黑褐,作車轂紋,橫生。八月采根,直者不用。

2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烏藥,木似茶槚,高五、七尺。葉微圓而尖,作三丫,面青背白。四、五月開細花,黃白色,六月結實。(根)如山芍藥,而有極粗大者,又似釣樟根,然根有二種,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,天臺者白而虛軟,并八月采。根似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,或云天臺出者香白可愛,而不及海南者力大。

3.《本草別說》:按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及世稱以天臺者為勝,今比之衡州、洪州者,其香味唯天臺者為劣,入藥功效亦不及,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。

4.《綱目》:烏藥,吳、楚山中極多,人以為薪。根、葉皆有香氣,但根不甚大,才如芍藥爾,嫩者肉白,老者肉褐色。其子如冬青子,生青熟紫,核殼極薄,其仁亦香而苦。

烏藥始載于唐代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:“烏藥樹生似茶,高丈余,一葉三丫,葉青陰白,根狀似芍藥及烏樟根,色黑褐,作車轂紋,橫生,八月采根,直者不用?!边@是第一次對烏藥的產(chǎn)地、性狀、采收及確切的藥用部位作了描述,以后諸多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。蘇頌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曰:“烏藥根二種,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,天臺者白而虛軟,并八月采根,以作車轂紋,形如連珠狀者佳,或云:天臺出者,香白可愛,而不及海南者力大”。

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吳楚山中極多,根葉皆有香氣,根亦不甚大,才如芍藥爾,嫩者肉白,老者肉褐色。其子如冬青子,生青熟紫?!标惣沃冊凇侗静菝审稀分性疲骸疤炫_者,香白固優(yōu),不及海南者,功力尤大。根采考附,狀取連珠,如珠連者佳。直根不堪用,有二種,天臺者白而虛柔,另為海南者黑褐堅硬。”吳其?!吨参锩麑崍D考》卷三十五烏藥稱“花如桂”,其附圖為天臺烏藥。在本草著作中所載烏藥根有二種:一為天臺產(chǎn)者白而虛軟,另為海南者黑褐而堅硬,天臺者實際上已衍變?yōu)槲覈幍涫蛰d的烏藥Lindera aggregata (Sims) Kosterm.,海南產(chǎn)者實際上是指“衡州烏藥”即防己科植物樟葉木防己Cocculus Laurifolius DC.。另外,日本昭和七年出版的《古事類苑》記載,在享保年間天臺烏藥和衡州烏藥傳入日本,并在許多地區(qū)引種栽培,對兩者的植物形態(tài)、性狀進行比較,指出衡州烏藥的植物形態(tài)與天臺烏藥者較為相似,但衡州烏藥香氣少而堅硬,為下品。明朝劉文泰編“本草品精要”將烏藥歸為木部之中品,其中記載葉及根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補中益氣,止小便滑數(shù)。所以李時珍曰:“烏藥,下通少陰腎經(jīng),上理脾胃元氣,故丹溪朱氏補陰丸藥,往往加烏藥葉。”

烏藥來源單一,均為野生。現(xiàn)在我國烏藥的各主產(chǎn)區(qū)以浙江省產(chǎn)量最大,浙江天臺地區(qū)產(chǎn)烏藥素以道地藥材著稱,但由于經(jīng)濟和地區(qū)差異,現(xiàn)在天臺地區(qū)已不大量采收、加工和收購烏藥,而是集中在浙江省西部地區(qū),原料來源以贛、皖、湘、閩等地。八十年代以來衢州、金華二地的烏藥年產(chǎn)量為全國最高,并銷向全國各地。

民間代用品鼎湖釣樟L. chunii Merr.與小葉烏藥L. aggregata var. playfairii (Hemsl.) H. P. Tsui在各地藥材公司均不收購。

【各家論述】

1.《本草抬遺》:主中惡心腹痛,宿食不消,天行疫瘴,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,婦人血氣,小兒腹中諸蟲。

2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一切氣,除一切冷,霍亂反胃吐食,瀉痢,癰疥癲,并解冷熱。

3.王好古:理元氣。

4.《綱目》:治中氣,腳氣疝氣,氣厥頭痛,腫脹喘息,止小便數(shù)及白濁。

5.《本草通玄》:理七情郁結,氣血凝停,霍亂吐瀉,痰食稽留。

6.《玉藥解》:破瘀泄?jié)M,止痛消脹

7.《本草衍義》:烏藥,和來氣少,走泄多,但不甚剛猛,與沉香同磨作湯,治胸腹冷氣,甚穩(wěn)當。

8.《綱目》:烏藥,辛溫香竄,能散諸氣,故《惠民和劑局方》治七情郁結,上氣喘急四磨湯者,降中兼l,滯中帶補也,《朱氏集驗方》治虛寒小便頻數(shù)縮泉丸,取其通陽明、少陰經(jīng)也。

9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烏藥,辛溫散氣,病屬氣虛者忌之。世人多以香附同用,治女人一切氣病,不知氣有虛有實,有寒有熱,冷氣、暴氣用之固宜,氣虛、氣熱用之,能無貽害耶。

10.《藥品化義》:烏藥,氣雄性溫,故快氣宣通,疏散凝滯,甚于香附。外解表而理肌,內(nèi)寬中而順氣。以之散寒氣,則客寒冷痛自除;驅(qū)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;開郁氣,中惡腹痛,胸膈脹滿,頓然可減;疏經(jīng)氣,中風四肢不遂,初產(chǎn)血氣凝滯,漸次能通,皆藉其氣雄之功也。

11.《本草述》:按烏藥之用,耳食者本于寇氏'走泄多'一語,以為專于辛散而已,如海藏謂其'理元氣',何以忽而不一繹也?如止于辛散,安得宿食能化,血痢能止,便數(shù)能節(jié),癥結能消,頭風虛腫之可除,腹中有蟲之可盡,婦人產(chǎn)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療,小兒積聚蛔蟲及慢驚昏沉之可安,即《日華子》亦謂其功不能盡述者,是其徒以辛散為功乎?蓋不等于補氣之劑,亦不同于耗氣之味,實有理其氣之元,致其氣之用者。使止以疏散為能,而不能密理致用,可謂能理氣乎?丹溪每于補陰劑內(nèi)入烏藥葉,豈非灼見此味,于達陽之中而有和陰之妙乎?達陽而能和陰,則不等于耗劑矣。香附血中行氣,烏藥氣中和血,離血而行氣,是謂之耗,不謂之理,蓋氣本出于陰中之陽,達于陽中之陰也。

12.《本草新編》:烏藥,產(chǎn)婦虛而胎氣不順者,切不可用,用則胎立墮。人以為順氣用之,誰知烏藥能順胎氣之實,而不順胎氣之虛乎?不獨胎氣,凡氣虛者,俱不能順,惟血虛而帶郁滯者宜之耳。

13.《本草求真》:烏藥,功與木香、香附同為一類,但木香苦溫,入脾爽滯,用于食積則宜;香附辛苦,入肝、膽二經(jīng),開郁散結,每于優(yōu)郁則妙;此則逆邪橫胸,無處不達,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。

【選方】

1.天臺烏藥散(《醫(yī)學發(fā)明》),行氣疏肝,散寒止痛,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,少腹引控睪丸而痛,偏墜腫痛,痛經(jīng)。

2.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,用于肝腎陰寒,小腹疼痛,疝氣等。

3.四磨湯(《濟生方》),行氣降逆,寬胸散結,治七情所傷,肝氣郁結所致胸膈煩悶,上氣喘急,心下痞滿,不思飲食。

4.烏藥順氣散(《赤水玄珠》),行氣寬胸,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。

5.排氣飲(《沈氏尊生方》),行氣消滯,治產(chǎn)后逆氣,食滯脹痛。

6.縮泉丸(《婦人良方》),溫腎祛寒,縮尿止遺,主治下元虛冷,小便頻數(shù),小兒遺尿。

7.五磨飲子(《醫(yī)方集解》),順氣行滯。

8.六磨湯(《證治準繩》),順氣行滯,調(diào)理肝脾,通便導滯,治情志失和,肝脾之氣郁結導致大便秘結,欲便不得,噯氣頻作胸脅痞滿,腹中脹痛,納食減小。

9.膈下逐瘀湯(《醫(yī)林改錯》),祛瘀軟堅,兼調(diào)脾胃,治氣血凝結,脈絡阻塞,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,硬痛不移,面黯消瘦,納減乏力,時有寒熱,月事不行。

【用藥禁忌】

氣虛及內(nèi)熱證患者禁服;孕婦及體虛者慎服。

【炮制方法】 

1.揀去雜質(zhì),分開大小條,用水泡透,根據(jù)季節(jié)注意換水,防止發(fā)臭,及時撈出切片。如已在鮮時切片者,篩去灰屑。

2.炒制:取凈烏藥片,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。

3.麩制:取凈烏藥片,用麥麩炒至微黃,篩去麥麩即得。

4.醋制:取烏藥片與醋拌勻,略悶,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,取出放涼。每烏藥500g,用醋60g。

5.酒制:取烏藥片,加黃酒拌勻,悶潤至酒盡時,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微干,取出放干,每烏藥500g,用黃酒60g。

6.鹽制:取麥麩,炒熱,加入經(jīng)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,炒3-4分鐘至呈淡黃色,篩去麥麩即可。每烏藥16kg,用鹽0.4kg,開水2kg,麥麩2kg。

【生藥材鑒定】

1.性狀鑒別 烏藥個,根紡錘形或圓形,略彎曲,有的中部收縮呈連珠狀,習稱“烏藥珠”,長5-15cm,直徑1-3cm。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,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。質(zhì)極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黃白色。氣芳香,味微苦、辛,有清涼感。

烏藥片為橫切圓形薄片,厚1-5mm,或更薄,切面黃白色至淡棕黃色而微紅,有放射狀紋理和年輪。質(zhì)脆。

以個大、肥壯、質(zhì)嫩、折斷面香氣濃郁者為佳;質(zhì)老、不呈紡錘形的直根,不供藥用。

2.顯微鑒別 根(直徑1.4cm)橫切面:木栓層為5-6列木栓細胞,多破裂。皮層狹窄,散有較多的橢圓形油細胞,內(nèi)含黃色揮發(fā)油滴。韌皮部常有單個纖維及油細胞散在。形成層成環(huán)。木質(zhì)部占根的絕大部分,年輪明顯;導管呈徑向稀疏排列;木纖維發(fā)達,根中央尤甚;木射線寬1列細胞;油細胞少見。本品薄壁細胞淀粉粒,有的含黃色內(nèi)含物。

3.粉末特征 黃白色。①淀粉粒單粒類球形、長圓形或卵圓形,直徑4-39μm,臍點叉狀、人字狀或裂縫狀;復粒由2-4個分粒組成。②木纖維淡黃色,直徑20-30μm,壁厚約5μm,有單紋孔。③韌皮纖維無色,長梭形,直徑15-17μm,壁極厚,孔溝不明顯。④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8μm,具緣紋孔排列緊密。⑤油細胞長圓形,含棕色分泌物。⑥射線細胞壁稍增厚,紋孔較密。

中藥化學鑒定】

理化鑒定:薄層層析:取本品粉末適量,用揮發(fā)油測定器提得揮發(fā)油。吸取一定量,加少量醋酸乙酯稀釋,供點樣用,以龍腦、β-蒎烯為對照品,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己烷-乙酸乙酯(85:15)展開15cm。噴以5%香草醛硫酸試液。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的色斑。  

種植技術

【種子】

選取生長良好、粗壯的植株作為采種的母株。在每年冬前后20天采摘核果。核果采摘后,清除外表皮,挑除變質(zhì)及不飽滿的種子,種子千粒重80g±4g,進行濕沙藏,期間需勤檢查,保持一定濕度。

【播種】

在每年清明前后播種,選取排水良好,土壤肥沃的紅壤土(或紅黃壤土),播種前土壤應提前進行翻耕使其充分風化。播前施有機肥,采取條播或散播形式,播種密度約為每畝種子5kg。播種后蓋土(厚度在種子大小的三倍左右),并覆蓋稻草(切割為3cm~4cm長)。

【幼苗管理】

種子發(fā)芽后應根據(jù)氣候情況搭建黑色遮陽網(wǎng)。幼苗萌芽后應及時除草,并對幼苗進行追肥,每2個月進行一次,至9月除去遮陽網(wǎng)以煉苗。平時應注意抗旱排澇。一般幼苗1~2年即可移栽。

烏藥

【種植管理】

移栽地應選取陽光充足,土壤肥沃處,在頭年立冬之前進行翻耕整地,使土壤充分風化、熟化,同時除凈雜草樹根,耙碎整平,整成寬約1m的水平帶。山地以紅壤土(或紅黃壤土)、微酸性為宜,土壤應深厚,山地坡度控制在20°以內(nèi)為宜。移栽前施有機肥,3月初移栽種苗,每畝約2000株~4000株。種植時深度應為蓋住根部上2cm~3cm,踩實,澆定根水。應勤除草,施肥每年2次~3次,適當修剪。

【病蟲害防治】

樟巢螟防治:以人工捕抓摘除蟲巢和施藥結合進行。冬季結合施肥深翻樹冠下土壤,以凍死土中越冬結繭幼蟲。

其他防治:其他防治根據(jù)實際情況采取具體方法,農(nóng)藥使用參照綠色食品有關農(nóng)藥使用規(guī)定。

【采挖】

生長6年~8年后即可采挖,采挖時間為冬季。

參看

關于“烏藥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求正藥方

--209.9.129.19 2015年7月20日 (一) 20:43 (CST)

留言:黨參12g,王竹12g,烏藥12g,當歸12g,川芳12g,香附12g,甘草12g,荔枝核12g,木香12g,黃芪12g.這方子有何用? 是否可用?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