臌脹

跳轉(zhuǎn)到: 導(dǎo)航, 搜索

臌脹是以腹脹大,皮色蒼黃,脈絡(luò)暴露,四肢瘦削為特征的一種病證。由于患者腹部膨脹如鼓,故名為臌脹。西醫(yī)的肝硬化,腹腔內(nèi)腫瘤、結(jié)核性腹膜炎等出現(xiàn)腹水時,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

臌脹治療的診斷要點

發(fā)病常與酒食不節(jié),情志所傷,血吸蟲感染,黃疸積聚等病遷延日久等有關(guān)。

腹部脹大是本病的主要特征。望診可見病人腹部突出,平臥時高出于胸部,坐位及走路時突出于身前,四肢一般不腫,或反而更見消瘦,故稱為單腹脹,或形象化地稱為“蜘蛛脹”。

本病初起以氣脹為主,病人雖感腹脹,但按之尚柔軟,叩之如鼓,僅在轉(zhuǎn)側(cè)時有振水聲;病至后期則腹水顯著增多,腹部脹大繃急,按之堅滿,并可出現(xiàn)臍心突出。青筋暴露,脈絡(luò)瘀阻等癥狀

病人面色多屬萎黃或黧黑,鞏膜或見黃染,面部或頸胸部皮膚出現(xiàn)紅絲赤縷等,可作為診斷的參考。

臌脹治療的辨證分析

本病主要由于酒食不節(jié),情志不舒,勞欲過度,感染血吸蟲以及黃疸、積聚失治等因素,導(dǎo)致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障礙,氣、血、水積聚腹內(nèi)而成。

臨床辨證,根據(jù)病程和正邪關(guān)系,一般發(fā)病初期多屬肝脾失調(diào),氣滯濕阻。應(yīng)根據(jù)病機,分清氣滯、血瘀、濕熱和水濕的偏盛,分別采用理氣祛濕、行氣活血、健脾利水等法,必要時亦可暫用峻劑逐水。病程日久,或素體虛弱,病機可出現(xiàn)脾腎陽虛肝腎陰虛,治宜健脾溫腎和滋養(yǎng)肝腎。本病的病理由于本虛標實,虛實交錯,故治療需注意攻補兼施,補虛不忘實,泄實不忘虛。

臌脹治療的辨證論治

氣滯濕阻型

【證見】 腹大按之不堅,肋下脹滿疼痛,尿少,納差,食后腹脹。舌苔白膩,脈弦

【治法】 疏肝理氣,除濕散滿。

【方藥】

1.主方柴胡疏肝散(張介賓《景岳全書》)合胃苓湯(朱丹溪丹溪心法》)加減

處方:柴胡、白芍、枳殼、川芎、香附蒼術(shù)各10克,陳皮6克,厚樸9克,砂仁6克(后下),茯苓、豬苓各15克,澤瀉12克。水煎服。

2.中成藥鱉甲煎丸,每次l丸,每日2次。

3.單方驗方

(1)強肝軟堅湯(韓經(jīng)環(huán)《中華醫(yī)學(xué)雜志》1979.10)

處方:當歸、白芍、丹參、綿茵陳、郁金、鱉甲、牡丹皮生地黃、黃芪、茯苓、白術(shù),隨癥加減。水煎服。

(2)消鼓散(隋殿軍等《當代中國名醫(yī)秘驗方精粹》)

處方:西洋參、三七各30克,雞內(nèi)金60克,共研為細末。每次30克,每日1次,開水送服。

寒濕困脾

【證見】 腹大脹滿,按之如囊裹水,胸脘脹悶,得熱稍舒,精神困倦,怯寒懶動,尿少,便溏。舌苔白膩,脈緩

【治法】 溫中健脾,行氣利水。

【方藥】

1.主方實脾飲(嚴用和《濟生方》)加減

處方:白術(shù)、熟附子各12克,干姜10克,大腹皮15克,木瓜12克,茯苓15克,厚樸、草果10克,豬苓12克,砂仁6克(后下)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
氣虛者,加黨參、黃芪各15克。

2.單方驗方

(1)蒼術(shù)牛己湯(方藥中驗方)

處方:白術(shù)、蒼術(shù)、川牛膝、懷牛膝、防己各30克。水煎服。

(2)臌脹方(李振瓊等《奇效驗秘方》)

處方:防己20克,椒目5克,葶藶子10克,大黃6克,茯苓12克,豬苓10克,澤瀉15克,厚樸12克,蟋蟀7只(焙,研細末沖服),甘遂末0.5克(沖服)。水煎服,每日劑。

濕熱蘊結(jié)型

【證見】 腹大脹滿疼痛,煩熱口苦,渴而不欲飲,尿赤澀,便秘或垢溏,或見面目皮膚發(fā)黃。舌苔黃膩,脈弦數(shù)。

【治法】 清熱利濕,攻下逐水。

【方藥】

1.主方 中滿分消丸(李杲蘭室秘藏》)合茵陳蒿湯(張仲景傷寒論》)加減

處方:黃連、黃芩知母各10克,枳殼、厚樸、法半夏各9克,陳皮6克,豬苓、澤瀉、梔子各12克,綿茵陳2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
2.單方驗方

(1)消水湯(王唯一等《萬病單方大全》)

處方:玉米須60克,赤小豆30克,冬瓜子15克,水煎服。

(2)貓人參湯(賴天松等《I臨床奇效新方》)

處方:貓人參20克,茵陳20克,金錢草15克,石見穿15克,半枝蓮30克,澤瀉15克,車前草12克,郁金12克,延胡索10克,大腹皮10克,山楂12克。水煎服,每日劑。

肝脾血瘀型

【證見】 腹大堅滿,脈絡(luò)怒張,脅腹攻痛,面色暗黑,頭頸胸臂血,手掌赤痕,唇色紫褐,便黑。舌質(zhì)紫紅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
【治法】 化瘀行水,通絡(luò)散結(jié)。

【方藥】

1.主方調(diào)營飲(王肯堂證治準繩》)加減

處方:赤芍18克、川芎6克,當歸12克,莪術(shù)15克,延胡索、檳榔、瞿麥、葶藶子、桑白皮各12克,丹參20克,大黃10克。水煎服。

2.中成藥大黃廑蟲丸,每次6克,每日3次。

3.單方驗方

(1)消癥丸(胡熙明等《中國中醫(yī)秘方大全》)

處方:廑蟲、炮穿山甲各100克,水蛭75克,大黃50克,共研為細末,水冷為丸。每次服5克,每日服2~3次。

(2)化瘀合劑(李振瓊等《奇效驗秘方》)

處方:當歸30克,鱉甲20克,吳茱萸15克,炒大黃10克,桃仁10克,赤芍10克,檳榔30克,郁金10克,青皮10克,大戟15克,莪術(shù)20克,三棱20克,廣木香8克,商陸15克,黨參30克,甘遂10克,芫花10克,丹參30克,大腹皮30克,麥芽50克。上藥共研成細末,每次吞服2克,每日2次,3日后增加藥量。

(3)二甲調(diào)肝湯(何炎桑驗方)

處方:炒穿山甲15克,鱉甲24克,三七6克,丹參15克,茵陳30克,田基黃30克,太子參18克,茯苓18克,黃芪18克,白芍15克,女貞子15克,糯稻米根須24克。水煎2次分2次服,每日劑。

肝腎陰虛型

【證見】 腹大脹滿,甚則青筋暴露,面色晦滯,口燥心煩,齒鼻衄血,尿少。舌質(zhì)紅少苔,脈弦細數(shù)。

【治法】 滋養(yǎng)肝腎,涼血化瘀。

【方藥】

1.主方一貫煎(魏之琇《柳洲醫(yī)話》)合化瘀湯(方藥中等《實用中醫(yī)內(nèi)科學(xué)》)加減

處方:沙參18克,生地黃15克,枸杞子12克,當歸10克,鱉甲30克,黨參15克,柴胡10克,莪術(shù)、三棱、雞內(nèi)金、茯苓、赤芍、豬苓、澤瀉各12克。水煎服。

若齒鼻衄血者,加仙鶴草20克、茅根15克。

2.中成藥化癥回生丹,每次丸,每日2次。

3.單方驗方

(1)鱉甲消脹煎(隋殿軍等《當代中國名醫(yī)秘驗方精粹》)

處方:甲魚500克,獨頭大蒜200克;或鱉甲30-60克,大蒜15~30克。水煎煮熟,勿入鹽,淡食之。

(2)臌脹1方(李振瓊等《奇效驗秘方》)

處方:黃芪15克,黨參15克,白術(shù)10克,茯苓10克,山藥20克,黃精15克,枸杞子15克,女貞子15克,柴胡10克,白芍10克,丹參20克,赤芍10克,桃仁10克,土鱉蟲12克,干蟾蜍5克,甘草5克。水煎2次分2次服,每日劑。

脾腎陽虛型

【證見】 腹大脹滿不舒。人暮尤甚,面色蒼黃,脘悶納呆,神倦怯寒,肢冷或下肢浮腫,尿短少。舌質(zhì)胖淡紫,脈沉細弦。

【治法】 溫補脾腎,化氣行水。

【方藥】

1.主方 附子理中湯(龔?fù)①t《萬病回春》)合五苓散(張仲景《傷寒論》)加減

處方:熟附子12克,干姜10克,白術(shù)12克,黨參18克,茯苓15克,肉桂5克,豬苓15克,桑白皮12克,大腹皮15克,澤瀉12克。水煎服。

2.中成藥濟生腎氣丸,每次9克,每日3次。

3.單方驗方溫陽消脹湯(隋殿軍等《當代中國名醫(yī)秘驗方精粹》)

處方:淡附子、焦白術(shù)各10克,杏仁、香附、橘紅各lO克,黨參、紫河車各12克,當歸、白芍、茵陳各15克。水煎服。

臌脹治療的其他療法

1. 五絕指針療法(周身多經(jīng)脈調(diào)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)

2.飲食療法

(1)赤小豆茅根煲瘦肉:赤小豆250克,白茅根30克,豬瘦肉適量,共煲至豆熟,飲湯食肉。具有利水消脹的作用。

(2)玉米須煲龜:玉米須60克,龜1只去內(nèi)臟洗凈,加適量清水煲至爛,調(diào)味飲湯食肉。具有育陰利水的作用。

(3)丹參煲田雞:丹參30克,田雞(青蛙)250克,將田雞去內(nèi)臟洗凈,與丹參加適量水共煲熟,用白糖調(diào)味飲湯食田雞。適用于各類型臌脹。

3.預(yù)防調(diào)護

避免飲酒過度,避免與血吸蟲病疫區(qū)水接觸,避免情志所傷和勞欲過度。

已患黃疸和積聚的病人,應(yīng)及時治療,務(wù)使疾病好轉(zhuǎn)、痊愈。

臌脹病人飲食清淡,宜進食低鹽或無鹽飲食,忌食煎炸、辛辣、堅硬的食物。

關(guān)于“臌脹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(xué)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(dǎo)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