椒目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椒目 | 中藥圖典 |
椒目 Jiāo Mù |
|
---|---|
別名 | 川椒目 |
功效作用 | 利水消腫;祛痰平喘。主水腫脹滿;哮喘 |
英文名 | Seed of Peppertree Pricklyash, Seed of Bunge Pricklyash |
始載于 | 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 |
毒性 | 有毒(一說無毒) |
歸經(jīng) | 脾經(jīng)、膀胱經(jīng) |
藥性 | 寒 |
藥味 | 辛、苦 |
椒目
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
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種子。
【藥材】干燥的種子呈卵圓形或類球形,直徑約3~5毫米,表面黑色有光澤,有時表皮巳脫落,露出黑色網(wǎng)狀紋理。種皮質(zhì)堅硬,剝離后,可見乳白色的胚乳及子葉。氣香,味辛辣。除上述品種外,同屬植物香椒子的種子亦同等使用。
【炮制】篩去灰屑,揀去雜質(zhì),炒出汗(油)用。
【性味】苦辛,寒,有毒。①陶弘景:"冷。" ②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,有小毒。"③《唐本草》:"苦,寒,無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《要藥分劑》:"入脾、膀胱二經(jīng)。"
①陶弘景:"去水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主水,腹脹滿,利小便。"
③《本草衍義》:"治盜汗。又治水蠱。"
④《本草蒙筌》:"定痰喘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5~8分;或入丸、散。
【宜忌】陰虛火旺者忌服。
【選方】①治久水,腹肚如大鼓者:椒目(水沉者),取熬之,搗如膏,酒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腹?jié)M口舌干燥,此腸間有水氣:防己,椒目、葶藶(熬)、大黃各一兩。上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。先食飲服一丸,日三服,稍增,口中有津液,渴者,加芒硝半兩。(《金匱要略》己椒藶黃丸)
③治水泛于肺,肺得水而浮,故喘不得臥:川椒目(沉水者,略炒)為末,每一錢,姜湯調(diào)下。(《赤水玄珠》椒目散)
④治暴宿食留飲不除,腹中為患:椒目二兩,巴豆一兩(去皮心,熬搗)。以棗膏丸如麻子。服二丸,下,痛止。(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)
⑤治腎氣虛,耳中如風(fēng)水鳴,或如打鐘磬之聲,卒暴聾:椒目、巴豆、菖蒲、松脂。以蠟溶為筒子,納耳中,一日易。(《藥性論》)
⑥治久年眼生黑花不見者:椒目(炒)一兩,蒼術(shù)(炒)二兩。上藥為末,醋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醋湯送下。(《續(xù)本事方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于平喘
將椒目研粉過篩,裝膠囊或制成片劑內(nèi)服,每日~3次,每次量相當(dāng)于生藥1~1.5錢。觀察108例氣喘患者(絕大部分系慢性喘息性氣管炎),以3天(38例)或10天(65例)為一療程。結(jié)果平均有效率為94.2%,顯效以上占40.8%。對咳、痰、喘的有效率分別為82.8%、72.3%、93.2%,以平喘療效最高,平均顯效以上達(dá)64.1%。10天一療程者其療效比3天一療程明顯增高。藥效維持時間據(jù)21例觀察,最短3小時,最長24小時。副作用:少數(shù)有頭昏、惡心、痰血、熱感,但不影響服藥。
【名家論述】①《藥性論》:"椒氣下達(dá),故椒目能治腎虛耳鳴。"
②朱震亨:"椒目下達(dá),止行滲道,不行谷道,能下水燥濕。世人服椒者,無不被其奉,以其久久則火自水中起,誰能御之?"
③《本草述》:"椒目治喘,似于水氣之喘更為得宜,他如相火上逆之喘,反為禁藥,蓋其補(bǔ)命門之陽,與椒諒無大異也。"
④《長沙藥解》:"椒目,泄水消滿,《金匱》己椒藶黃丸用之治腸間有水氣腹?jié)M者,以其泄水而消脹也
參看
|
關(guān)于“椒目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