蟲霉病

跳轉(zhuǎn)到: 導航, 搜索

此病是以鼻黏膜息肉及廣泛的可觸及的皮下局限性腫塊為特征,病原菌為冠狀蟲霉(Conidiobolus coronatus),感染初始于鼻中隔,漸至鼻竇、喉部及面部中心區(qū)的皮下組織,病人多生活于非洲熱帶雨林,尤其是尼日利亞。

目錄

蟲霉病的病因

(一)發(fā)病原因

病原菌為冠狀蟲霉(Conidiobolus coronatus),感染初始于鼻中隔,漸至鼻竇、喉部及面部中心區(qū)的皮下組織,以鼻黏膜息肉及廣泛的可觸及的皮下局限性腫塊為特征。

(二)發(fā)病機制

初發(fā)時前鼻甲腫脹,進展較慢,偶可進展較快波及黏膜、鼻孔、口部及鼻竇。病變常為雙側(cè),偶可單側(cè),腫塊擴大可導致鄰近組織無痛性毀損。組織中菌絲較易被HE染色,但PAS、Gridly則不易著色,CMS染色也較弱,菌絲單個或成簇,平均直徑8μm,分隔規(guī)則,壁較薄,但較易確認,圍繞以亮的放射狀、有顆粒的嗜伊紅物質(zhì),2~6μm厚,此嗜伊紅物質(zhì)呈指狀或星狀排列,類似孢子絲菌的星狀體。菌絲不侵犯血管壁。

蟲霉病的癥狀

初發(fā)時前鼻甲腫脹,進展較慢,偶可進展較快波及黏膜、鼻孔、口部及鼻竇。病變常為雙側(cè),偶可單側(cè),腫塊擴大可導致鄰近組織無痛性毀損。腫塊可觸及,與其上方皮膚不粘連,但可與下方組織結(jié)構(gòu)黏著,凸凹不平,推動鼻甲向中隔方向可阻塞鼻孔通道。伴發(fā)的水腫可波及頰部、前額、嘴唇,眼皮也可因腫脹而閉合,導致眼的角膜白斑,X線顯示鼻竇不透明;通氣空間消失,黏膜增厚,病人血象正常,不發(fā)熱。

根據(jù)臨床表現(xiàn),依據(jù)實驗室檢查,組織病理檢查發(fā)現(xiàn)類似孢子絲菌的星狀體。可以診斷。

蟲霉病的診斷

蟲霉病的檢查化驗

1.直接鏡檢 取一柔軟完整的囊穿刺液或感染鼻黏膜刮屑作KOH涂片見寬菌絲,偶見分隔,菌絲壁見有雙折光性,分枝。

2.真菌培養(yǎng) 沙堡培養(yǎng)基(不含放射菌酮)上菌落初為白色光滑,漸變?yōu)榈厣溏R檢可見單核細胞狀大小的分生孢子的孢子囊。

組織病理:組織中菌絲較易被HE染色,但PAS、Gridly則不易著色,CMS染色也較弱,菌絲單個或成簇,平均直徑8μm,分隔規(guī)則,壁較薄,但較易確認,圍繞以亮的放射狀、有顆粒的嗜伊紅物質(zhì),2~6μm厚,此嗜伊紅物質(zhì)呈指狀或星狀排列,類似孢子絲菌的星狀體。菌絲不侵犯血管壁。

蟲霉病的西醫(yī)治療

(一)治療

預后較好,可給予碘化鉀治療(30mg/kg),連續(xù)治療3個月以上。類固醇、甲氧芐啶(磺胺增效劑)和磺胺甲噁唑及兩性霉素B也可選用。

(二)預后

預后較好。

參看

關于“蟲霉病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