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蘭

跳轉(zhuǎn)到: 導(dǎo)航, 搜索

馬蘭
Mǎ Lán
馬蘭
別名 魚鰍串、泥鰍串、雞兒腸、田邊菊、路邊菊、蓑衣草、脾草、紫菊、階前菊、馬蘭頭、竹節(jié)草、馬蘭菊、蟛蜞菊、紅梗菜、田菊、毛蜞菜、紅馬蘭、馬蘭青、螃蜞頭草、蓑衣蓮、燈盞細(xì)辛、日邊菊、紅管藥、雞油兒、田蒿子、剪刀草、田茶菊
功效作用 涼血,清熱利濕,解毒。治吐血,衄血,血痢,創(chuàng)傷出血,瘧疾,黃疸,水腫淋濁,咽痛,喉痹,痔瘡,癰腫,丹毒,蛇咬傷。
英文名 Indian Kalimeris Herb, Herb of Indian Kalimeris
始載于 本草綱目拾遺
毒性 無毒
歸經(jīng) 胃經(jīng)、肺經(jīng)肝經(jīng)大腸經(jīng)
藥性
藥味

馬蘭(Kalimeris indica (Linn.) Sch.)菊科。多年生草本,莖直立,高30-50厘米。莖生葉披針形,倒卵狀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3-7厘米,寬1-2.5厘米,邊緣中部以上具2-4對(duì)淺齒,上部葉小,全緣。頭狀花序呈疏傘房狀,總苞半球形,直徑6-9毫米,總苞片2-4層。邊花舌狀,紫色;內(nèi)花管狀,黃色。

莖葉蔬菜;全草亦入藥。

【別名】魚鰍串、泥鰍串、雞兒腸、田邊菊、路邊菊、蓑衣草、脾草

【來源】 本品為菊科馬蘭屬植物馬蘭Kalimeris indica(L.) Sch.-Bip.[Aster indicus L., Boltonia indica Benth., Asteromaea indica (L.) Blume]。以全草或根入藥。夏、秋采收。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注:裂葉馬蘭Kalimeris mongolica(Franch.) Kitam.[Aster mongolicus Franch.]功效與馬蘭同。

【源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30~80厘米。地下有細(xì)長(zhǎng)根狀莖,匍伏平臥,白色有節(jié)。初春僅有基生葉,莖不明顯,初夏地上莖增高,基部綠帶紫紅色,光滑無毛。單葉互生近無柄,葉片倒卵形、橢圓形至披針形。秋末開花,頭狀花序。瘦果扁平倒卵狀,冠毛較少,弱而易脫落。

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、苦,寒。
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,散瘀止血,消積。用于感冒發(fā)燒,咳嗽,急性咽炎,扁桃體炎,流行性腮腺炎,傳染性肝炎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小兒疳積腸炎,痢疾吐血,崩漏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外用治瘡腫痛,乳腺炎,外傷出血

【用法用量】 0.5~1兩;外用適量,鮮品搗爛敷患處。

【備注】

(1)對(duì)于血熱妄行的出血癥,可配合仙鶴草、鐵莧菜、菊葉三七、側(cè)柏葉等止血藥同用;用治咽喉腫痛,可配合板藍(lán)根、筋骨草等清熱解毒藥物同用。用治濕熱黃疸,可配合茵陳、山梔、大黃、平地木等藥同用;治療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淋瀝刺痛,可配合鳳尾草、扁蓄、瞿麥海金沙、車前草等藥同用。此外,還可用于毒蛇咬傷,可將新鮮全草,洗凈,搗爛外敷患處,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蓮等同用。

【各家論述】

1.《綱目》:馬蘭治血與澤蘭同功。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,春、夏取生,秋、冬取干者,不用鹽、醋,白水煮食,并飲其汁。或以酒煮,焙研糊丸,米飲服之,仍用煎水,入鹽少許,日日熏洗之。

2.《本草正義》:馬蘭,最解熱毒,能專入血分,止血涼血,尤其特長(zhǎng)。凡血熱,腐潰等證,允為專藥。內(nèi)服外敷,其用甚廣,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。若謂其破宿血而生新血,則言之過甚矣。
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根、葉,破宿血,養(yǎng)新血,止鼻衄、吐血,合金瘡,斷血痢,解酒疸及諸菌毒;生搗敷蛇咬

4.《綱目》:根、葉,主諸瘧及腹中急痛,痔瘡。

5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治婦人淋濁,痔漏。

6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補(bǔ)腎命,除寒濕,暖子宮,殺蟲。治小兒疳積。

7.《質(zhì)問本草》:搗汁涂黃水瘡及無名腫毒。用葉同冬蜜搗勻,敷陽癥無名腫毒,未潰者能散。

8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活瘀止血,消癰,解毒。

9.《四川中藥志》:消食積飽脹及胸結(jié)氣脹,除濕熱,利小便,退熱,止咳嗽,解毒,治蛇傷

10.《云南中草藥》:根:祛風(fēng)散寒,止咳平喘。治支氣管炎,支氣管哮喘,風(fēng)濕痹痛,小兒疝氣。

11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清熱解表。治外感風(fēng)熱。

馬蘭(田邊菊、雞兒腸、魚鰍串)

[藥物] 為植物菊科馬蘭Kalimeris indica(L.)SchulZ-BiP.的全草或根。產(chǎn)于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。

夏秋季收,曬干,生用,亦用鮮品。

[藥化] 含黃酮甙、揮發(fā)油等。

[藥理] (1)體外實(shí)驗(yàn)有抗癌活性。(2)水浸液在腫瘤組織培養(yǎng)淤內(nèi)對(duì)白血病細(xì)胞有抗腫瘤作用。(3)水浸液對(duì)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
[藥性] 辛、苦、涼。歸肝、腎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
[藥效] 敗毒抗癌、涼血散淤、清熱利濕消腫止痛。

[藥用] (1)敗毒抗癌,用于癌瘤積毒:肋腺癌 馬蘭、野胡蔥頭適量 搗爛外敷。能使癌腫消退。白血病 觀蘭、生地、馬鞭草、白花蛇舌草、葵樹子、白花丹各30克,夏枯草15克 水煎2次,早、晚分服。宜于急性白血病有出血現(xiàn)象者。

(2)涼血散淤,用于淤熱出血:淤熱吐衄 馬蘭60克,小薊根30克,百草霜9克 水煎服。并用鮮馬壯搗爛塞鼻中。

(3)清熱利濕,用于濕熱炎癥:濕熱腸炎 馬蘭30克,馬齒莧、車前草各15克 水煎服。熱淋尿澀 鮮馬蘭30克,黑豆、小麥各9克 酒、水各半煎,食前溫服。能散熱利尿。

(4)消腫止痛,用于瘡癰腫痛:疔瘡炎腫 馬蘭鮮葉適量和冬蜜搗勻涂貼,日換2次。癰瘡癤腫 馬蘭嫩葉適量 加食鹽少許,搗爛敷患處。亦治蜂螫蛇咬。

[藥量] 煎劑:36~60克(搗汁用)。外用:適量?! ?/p>

參考

關(guān)于“馬蘭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(xué)百科條目

個(gè)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(dòng)作
導(dǎo)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