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
(Heart),位于胸腔偏左,外有心包衛(wèi)護的臟器,與、、、合稱為五臟。按中醫(yī)陰陽五行學說的觀點,臟腑分陰陽,五臟皆屬于陰,但心居膈上而近于背,背為陽,心在五行屬火,火亦為陽,故稱為“陽中之陽”。心主一身之血脈,推動血液經脈中運行不息,濡養(yǎng)臟腑、四肢百骸;藏神而主宰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,在人體臟腑中居首要地位,各臟腑的功能活動均依賴心起統(tǒng)領和調節(jié)作用,故“為五臟六腑之大主”。心與其他組織器官也有密切的聯(lián)系:開竅于舌,其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可從舌的形態(tài)、舌質的顏色以及味覺狀況等反映出來;其華在面,從面色的紅潤或白可測知心血之盛衰;在液為汗,當心氣不足、心血虧虛時,可見自汗盜汗,這是因為汗由津液所化,而津液關乎血液的生成;在志為喜,其功能活動與人的精神情志的“喜”有關,喜有益于健康,但喜樂過度可使心神渙散,氣血運行紊亂,稱為“暴喜傷心”;心與小腸表里;其經脈為手少陰心經。心的功能一旦失常,或外邪入侵,即可出現(xiàn)寒熱虛實及神志異常等病理變化。由于手少陰心經通連橫膈膜、食道、咽喉、舌、眼、肺、腋下上肢內側、肘、掌、小指等部位,心的病變也可在上述部位上反映出來。

目錄

主要生理功能

心主血脈、主神志,為五臟六腑之大主。

主血脈

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?!?a href="/w/%E5%86%85%E7%BB%8F" title="內經" class="mw-redirect">內經》指出:“諸血者,皆屬于心”,“心主身之血脈”。脈為血府,與心相連,血液在脈中,依賴心氣的推動,環(huán)周不休,營養(yǎng)全身,外見面色紅潤光澤,脈象和緩有力。若心氣不足,鼓動無力,或脈道不利,血流瘀滯,可見面色無華,脈細弱,甚則氣血瘀阻,面色晦暗,唇舌青紫,脈象結、代、促、澀(見結脈、代脈),并可見胸悶憋氣和心前區(qū)刺痛等。若血液虧虛,心失所養(yǎng),則見面色少華,心悸不寧。

主神志

《內經》指出:“所以任物者謂之心”,是說心具有接受外來事物的作用。又說:“心藏脈,脈舍神”,表明了心主血而藏神,血是神的物質基礎等心與神的密切關系。中醫(yī)學認為,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與五臟有關,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指出:“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而總統(tǒng)魂魄,兼該志意。故憂動于心則肺應,思動于心則脾應,怒動于心則肝應,恐動于心則腎應,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?!毙牟t神明失其所主,于是出現(xiàn)失眠、多夢、神志不寧,甚至出現(xiàn)譫妄、昏迷等神志癥狀。

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二者關系密切,只有血在經脈中運行不息,才能濡養(yǎng)全身,產生神的活動,保持人體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,臨床每見血虛則神怯善恐,失血過多神昏,甚至神亡而身死。而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,亦有助于血液運行和暢,而神不安寧則心悸,大怒則氣逆血升,甚至絡傷血溢,出現(xiàn)衄血吐血等病變。

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

心在人體諸臟腑中居首要地位,對各臟腑功能起統(tǒng)領和調節(jié)的作用?!秲冉洝氛f: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……主明則下安……主不明則十二官危。”《類經》釋為:“心不明則神無所主,而臟腑相使之道閉塞不通,故自君主而下,無不失職,所以十二藏皆危,而不免于殃也。”

主要病證

心的病變主要反映在血脈失調和神志思維活動異常等方面。另外,心包為心之外衛(wèi),故溫熱病邪內陷,多為心包所受,從而出現(xiàn)神昏譫妄等病候。心的虛證多起于內傷,表現(xiàn)為心氣、心血之虧虛和心神的耗傷;實證多由痰、火、瘀血內阻所致。

血脈失調疾病

心氣虛推動血行無力,如出現(xiàn)心悸、氣短、脈弱無力,宜用補益心氣法。若在心氣虛的基礎上,更見肢冷自汗、四肢厥冷、唇甲青紫、大汗淋漓、脈象散亂,是心陽欲脫之證候,宜用急救回陽法。若心悸、失眠、多夢、面色不華、脈細,為心血不足,治當補養(yǎng)心血。若心胸憋悶、心前區(qū)疼痛(有時牽引肩背)、舌質暗紅或有瘀斑、脈澀或結代,甚則可見面青和唇甲青紫,為心血瘀阻,治當活血祛瘀

心神疾病

心氣、心血不足,不能營養(yǎng)心神,或因邪氣過盛擾亂心神,都會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。若心血不足,憂郁傷神,就會出現(xiàn)“臟躁”病,以悲傷欲哭、躁擾不寧為主要癥狀,治用養(yǎng)心潤燥法。若見失眠為主,兼見心煩、盜汗、舌紅、脈細等癥狀,為心火偏亢,陰血不足,治用清熱養(yǎng)血安神法。若熱邪內陷心包,擾亂心神,出現(xiàn)高熱煩躁、神昏譫語、舌紅絳、脈數(shù),可用清熱解毒、開竅醒神法。若痰火擾心,出現(xiàn)失眠煩躁,甚至言語錯亂、嘻笑不休、打人毀物、棄衣而走,成為癲狂病,可用降火逐痰法。

其他疾病

汗出正常與否與心的功能有聯(lián)系,因此很多汗證可從心論治。若勞心過度,心血耗傷,或久病血虛,血不養(yǎng)心,因而心悸少眠,睡中盜汗,舌淡,脈細,治當補血養(yǎng)心,安神斂汗;若心陽不足,四肢清冷,神疲自汗,治當益氣溫陽,佐以固澀。由于心與小腸有表里關系,心火亢盛,火邪則隨經脈上炎至舌,出現(xiàn)舌紅或潰瘍生瘡、心煩口苦、小便短赤、脈數(shù)等癥狀,治當清瀉心與小腸之火。

心臟病與時間

由五行而言,心屬火臟,與夏季相通應,水能克火,而冬季屬水,一晝夜中正午相當于夏,夜半相當于冬。所以一般地說,心臟病多發(fā)生在夏季或日中,加重或死亡時間多在冬季或夜半。

心臟保健

保養(yǎng)心臟的主要方法是保持心情平靜、舒暢,不妄耗心神,正如《內經》所述:“恬惔虛無”,“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”。《類經》指出:“設能善養(yǎng)此心而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,婉然從物而不爭,與時變化而無我,則志意和,精神定,悔怒不起,魂魄不散,五藏俱安,邪亦安從奈我哉?!标U明了調養(yǎng)心主神志的功能指導養(yǎng)生的道理。另外,注意適寒溫,慎起居,保持身體健康,配之以導引、吐納等方法,通過調整呼吸和適當運動,使氣機通暢,血脈調和,則效果更佳。

參看

關于“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