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霉素酶
A+醫(yī)學百科 >> 青霉素酶 |
penicillinase; β-lactanase; newtrapen
催化水解青霉素β-內(nèi)酰環(huán)產(chǎn)生青霉噻唑酸的一類β-內(nèi)酰胺酶。
國際生物化學聯(lián)合會(IUB)酶學委員會的酶編號為3.5.2.6。
在各種微生物中分布廣泛,特別在細菌中更為廣泛。由蠟狀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 5/B與B. cereus 569分別得到分子量為35200與31500的青霉素酶結晶,從巨大芽孢桿菌B. megaterium 提取出α,β,γ青霉素酶結晶,隨后從不同細菌又分離出多種青霉素酶。青霉素酶對熱極不穩(wěn)定,分解β-內(nèi)酰胺的速度因青霉素與酶的種類不同而異,但對6-氨基青霉烷酸(6-APA)作用卻很微弱。酶反應最適PH值為6.0~6.5. 以青霉素G鉀鹽為底物,Km為4.32×10-3M(5/B酶);4.89×10-3M(569酶)。細菌產(chǎn)生青霉素酶導致出現(xiàn)耐藥性,臨床上已分離出多種類型青霉素酶,白色粉末。分子量50000。溶于水。酶溶液易失活,凍干品2~8℃可穩(wěn)定一周。青霉素酶作用于青霉素的β-內(nèi)酰胺環(huán),使青霉素轉變?yōu)闊o抗菌活性的青霉素酮酸(penicilloic acid)。醫(yī)療上用于青霉素過敏癥狀的治療。青霉素酶在實驗中用于破壞或抑制青霉素活性。
青霉素酶又稱β-內(nèi)酰胺酶(β-lactamase,EC 3.5.2.6),可水解β-內(nèi)酰胺類抗生素。
本公司采用基因重組技術構建了β-內(nèi)酰胺酶高效表達菌株,通過色譜層析技術獲得重組β-內(nèi)酰酶(TEM1),具有純度高、活性高、專一性強等特點。本品可以有效的分解β-內(nèi)酰胺類抗生素,包括青霉素G;氨基青霉素類,如氨芐西林、阿莫西林、匹氨西林;羧基青霉素類,如羧芐西林、替卡西林等;及脲基青霉素類,如呋芐西林、美洛西林等。
應用:本品可用于中國藥典規(guī)定的β-內(nèi)酰胺類抗生素無菌檢測(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二部附錄XI H無菌檢測)及固體制劑的微生物學檢測,也作為美國藥典29版中無菌檢測(USP-NF General Chapters 71 STERILITY TEST)及固體制劑的微生物學檢測的試劑使用。
|
關于“青霉素酶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