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葛解肌湯

跳轉(zhuǎn)到: 導航, 搜索

【方名】 柴葛解肌湯(陶氏)

【出處】 《傷寒六書》

【分類】 解表劑-辛涼解表

【組成】 柴胡(6克) 干葛(9克) 甘草(3克) 黃芩(6克) 羌活(3克) 白芷(3克) 芍藥(6克) 桔梗(3克)

【方論】方中柴胡、葛根解肌發(fā)表為君;石膏、黃芩清內(nèi)郁之熱,羌活、白芷散外感風寒為臣;桔梗宣肺利咽,芍藥和營泄熱為佐;生姜、大棗和營衛(wèi),健脾胃為使。諸藥相配,共奏辛涼解肌,兼清郁熱之效。

【功用】 解肌清熱。

【主治】 外感風寒,郁而化熱證。惡寒漸輕,身熱增盛,無汗頭痛,目疼鼻干,心煩不眠,咽干耳聾眼眶痛,舌苔薄黃,脈浮微洪。(本方常用于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牙齦炎急性結(jié)膜炎等屬外感風寒,邪郁化熱者。)

【用法】 水二盅,加生姜三片,大棗二枚,槌法加石膏末一錢(3克),煎之熱服(現(xiàn)代用法:加生姜3片,大棗2枚,石膏12克,水煎溫服)。

【禁忌】 若太陽表邪未入里者,不宜使用本方,恐其引邪入里;若里熱而見陽明腑實(大便秘結(jié)不通)者,亦不宜使用。

原書主治《傷寒六書》卷3:“治足陽明胃經(jīng)受邪,目疼,鼻干,不眠,頭疼,眼眶痛,脈來微洪,宜解肌,屬陽明經(jīng)病,其正陽明腑病,別有治法?!?/p>

【來源】《醫(yī)學心悟》卷二。

【組成】柴胡3.6克 葛根4.5克 赤芍3克 甘草1.5克 黃芩4.5克 知母3克 貝母3克 生地黃6克 丹皮4.5克
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
【功用】解肌清熱

【主治】外感溫邪,內(nèi)有郁熱,發(fā)熱頭痛,不惡寒而口渴者。

【加減】心煩,加淡竹葉10片,譫語,加石膏9克。

【加減】無汗,惡寒甚者,去黃芩,加麻黃;冬月宜加,春宜少,夏、秋去之加蘇葉。

【附方】  

目錄

方解

本方證乃太陽風寒未解,而又化熱入里。外感風寒,本應惡寒較甚,而此惡寒漸輕,身熱增盛者,為寒郁肌腠化熱所致。因表寒未解,故惡寒仍在,并見頭痛、無汗等癥。陽明經(jīng)脈起于鼻兩側(cè),上行至鼻根部,經(jīng)眼眶下行;少陽經(jīng)脈行于耳后,進入耳中,出于耳前,并行至面頰部,到達眶下部;入里之熱初犯陽明、少陽,故目疼鼻干、眼眶痛、咽干耳聾。熱擾心神,則見心煩不眠;脈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,里有熱邪之佐證。此證乃太陽風寒未解,郁而化熱,漸次傳入陽明,波及少陽,故屬三陽合病。治宜辛涼解肌,兼清里熱。方以葛根、柴胡為君。葛根味辛性涼,辛能外透肌熱,涼能內(nèi)清郁熱;柴胡味辛性寒,既為“解肌要藥”(《明醫(yī)指掌》卷1),且有疏暢氣機之功,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熱。羌活、白芷助君藥辛散發(fā)表,并止諸痛;黃芩石膏清泄里熱,四藥俱為臣藥。其中葛根配白芷、石膏,清透陽明之邪熱;柴胡配黃芩,透解少陽之邪熱;羌活發(fā)散太陽之風寒,如此配合,三陽兼治,并治陽明為主。桔梗宣暢肺氣以利解表;白芍、大棗斂陰養(yǎng)血,防止疏散太過而傷陰;生姜發(fā)散風寒,均為佐藥。甘草調(diào)和諸藥而為使藥。諸藥相配,共成辛涼解肌,兼清里熱之劑。

本方的配伍特點:溫清并用,側(cè)重于辛涼清熱;表里同治,側(cè)重于疏泄透散。它和一般辛涼解表以治風熱表證之方,當有區(qū)別?! ?/p>

文獻

方論選錄 張秉成《成方便讀》卷1:“治三陽合病,風邪外客,表不解而里有熱者。故以柴胡解少陽之表,葛根、白芷解陽明之表,羌活解太陽之表,如是則表邪無容足之地矣。然表邪盛者,內(nèi)必郁而為熱,熱則必傷陰,故以石膏、黃芩清其熱,芍藥、甘草護其陰,桔梗能升能降,可導可宣,使內(nèi)外不留余蘊耳。用姜、棗者,亦不過藉其和營衛(wèi),致津液,通表里,而邪去正安也。”  

附注

本方是治療太陽風寒未解,入里化熱,初犯陽明或三陽合病的常用方。臨床應用以發(fā)熱重,惡寒輕,頭痛眼眶痛,鼻干,脈浮微洪為辨證要點。  

化裁

若無汗而惡寒甚者,可去黃芩,加麻黃增強發(fā)散表寒之力,值夏秋可以蘇葉代之;熱邪傷津而見口渴者,宜加天花粉、知母以清熱生津;惡寒不明顯而里熱較甚,見發(fā)熱重、煩躁、舌質(zhì)偏紅者,宜加銀花、連翹,并重用石膏以加強清熱之功。

關(guān)于“柴葛解肌湯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