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跌倒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
由于某些疾病的影響,造成患者容易發(fā)生跌倒的臨床表現。步態(tài)失調是易跌倒的原因之一。步態(tài)是指患者步行時的姿勢。是一種復雜的運動過程,要求神經系統(tǒng)肌肉的高度協(xié)調,同時涉及許多的脊髓反射和大、小腦的調節(jié),以及各種姿勢反射的完整、感覺系統(tǒng)運動系統(tǒng)的相互協(xié)調。因此觀察步態(tài)??商峁┲匾?a href="/w/%E7%A5%9E%E7%BB%8F%E7%B3%BB%E7%BB%9F%E7%96%BE%E7%97%85" title="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" class="mw-redirect">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線索。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態(tài),但是步態(tài)并非是確診的依據,而是對診斷有參考意義。檢查時注意排除由骨骼畸形及骨、關節(jié)、肌肉、血管、皮膚皮下組織等病變引起的步態(tài)異常。

目錄

易跌倒的原因

易導致老年人跌倒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周邊環(huán)境生疏、視力減退等等。老年人離家外出,對臨時住處或活動場所不熟悉,如路面不平、潮濕、光線不足、樓梯不規(guī)則、地毯松動、破損等,容易跌倒。

而隨著年齡的增長,老人多有視力減退,且常易患白內障青光眼、黃斑退行性病變,視力由于敏感度減弱或夜間視力下降,就更容易被行走中的障礙物絆倒。

還有,很多老年人?;嫉?a href="/w/%E5%BF%83%E8%84%91%E8%A1%80%E7%AE%A1%E7%96%BE%E7%97%85" title="心腦血管疾病">心腦血管疾病,如高血壓、冠心病腦動脈硬化、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、心律紊亂等,均可導致短暫的腦供血不足,致大腦缺血缺氧,使病人突然發(fā)生腦功能失調,出現意識喪失而昏倒。部分老人患有某種慢性病,需長期服藥治療,如高血壓病人服降壓藥過量,可以出現”降壓供血不良綜合征”;糖尿病人用降糖藥不當出現低血糖;失眠老人服安眠藥等,均可出現頭暈而跌倒。

另外步態(tài)失調也是易跌倒的原因之一,年事已高的老人常出現蹣跚步態(tài),身體重心前移,使身體處于前傾狀態(tài),有的還可因小腦腫瘤、出血前庭疾患等,也使步態(tài)失調,很容易發(fā)生跌倒。

還有一些其他原因。老人跌倒還可發(fā)生于酒后,特別是醉酒之后;另外,熱水洗澡時間過長、較長時間臥床、久蹲大便后突然改變體位等,亦可引起短暫性腦貧血而發(fā)生跌倒。

老年人發(fā)生跌倒,可以是某一種原因,也可是多種原因所致,如多次出現跌倒,應想到疾病可能,要及時去醫(yī)院查明原因。如非疾病所致,應認真分析原因,總結經驗教訓,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,以防止跌倒,損害健康。

易跌倒的診斷

一、病 史

觀察步態(tài)??商峁┲匾?a href="/w/%E7%A5%9E%E7%BB%8F%E7%B3%BB%E7%BB%9F%E7%96%BE%E7%97%85" title="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" class="mw-redirect">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的線索。應注意步態(tài)異常的時間、誘因、患者的年齡、步態(tài)異常的是持續(xù)性還是間歇性、有無并發(fā)其他癥狀肢體疼痛感染、炎癥腫瘤。營養(yǎng)缺乏肌肉注射砍傷史、家族史、腦血管病史、梅毒感染史等。

二、體格檢查

檢查時可請患者普通行走,必要時也可閉眼檢查。進一步檢查時,可令患者突然轉彎、停步等。注意觀察起步和停止的情況、伸足和落下的姿勢、步伐的大小、節(jié)律及方向有無偏斜。

三、輔助檢查

步態(tài)異常根據性質與部位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輔助檢查。

1、醉漢步態(tài)小腦病變多見,臨床上多選擇腦CTMRI,如果考慮為腦干受累應選擇腦MRI,也可以輔以腦電圖。

2、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(tài)脊髓病變的可能性較大應選擇脊髓MRI、腦脊液檢查、肌電圖體感誘發(fā)電位等。

3、痙攣性偏癱步態(tài)腦血管病后遺癥多見可選擇腦CT或MRI檢查。

4、痙攣性截癱步態(tài) 根據情況可選擇脊髓或腦CT或MRI檢查。

5、慌張步態(tài) 可選擇腦CT或MRI、腦電圖檢查

6、跨閾步態(tài) 可做肌電圖檢查。

7、搖擺步態(tài) 可做肌電圖、髓關節(jié)X線片。

8、舞蹈步態(tài) 可做腦CT或MRI、血沉血常規(guī)、抗鏈”O(jiān)”、自身抗體檢查。

9、星跡步態(tài) 可做前庭功能檢查。

10、脊髓性間歇破行 應作脊髓CT或MRI、脊髓血管造影、下肢動脈血流圖。

易跌倒的鑒別診斷

易跌倒的鑒別診斷:

1、醉漢步態(tài) 因重心不易控制,步行時兩腿間距增寬,抬腿后身體向兩側搖擺不穩(wěn),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后搖晃。有時不能站穩(wěn), 轉換體位時不穩(wěn)更明顯,不能走直線。此種步態(tài)又叫做”蹣跚步態(tài)”,見于小腦病變引起的共濟失調,如小腦腫瘤、腦血管病,腫瘤,炎癥、變性、橋腦小腦角腫瘤、橄欖橋腦小腦變性、酒精中毒性小腦退行性變、癌性脊髓小腦退行性變。小腦萎縮、小腦炎、腦干腫瘤、小腦后下動脈血栓、額葉病變、內耳眩暈癥、前庭神經元炎等。

2、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(tài) 此指深感覺障礙引起者。特點是行走時步幅較大,兩腿間距較寬,提足較高,足道強打地面,雙眼注視兩足,睜眼時可部分緩解,閉眼時不穩(wěn)甚至不能行走。常伴有感覺障礙,Romberg征陽性,見于亞急性聯(lián)合變性脊髓癆等。

3、痙攣性偏癱步態(tài) 偏癱時患側下肢伸肌肌張力高而顯得較長,且屈曲困難?;颊咝凶邥r偏癱側上肢的協(xié)同擺動動作消失,呈內收、旋前屈曲姿勢,下肢伸直并外旋,舉步時將骨盆抬高,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轉后移向前方,故又稱劃圈樣步態(tài)。是由一側錐體束損害引起,多見于腦血管疾病。

4、痙攣性截癱步態(tài) 因下肢內收肌群張力增高致使步行時兩腿向內側交叉,形如剪刀,故又稱剪刀步態(tài)。見于橫貫性脊髓損害、腦性癱瘓等。

5、慌張步態(tài) 由于全身肌張力增高,起步時緩慢,走路時步伐細小,雙足擦地而行,兩上肢前后擺動的聯(lián)帶動作喪失,軀干前傾,重心前移,故以小步急速前沖而行,如追逐重心且不能立即停步,狀似慌張,又稱追重心步態(tài)或前沖步態(tài)。見于震顫麻痹及可引起震顫麻痹綜合征疾病。

6、跨閾步態(tài) 由于病足下垂,為了使患足尖離開地面,患肢抬的很高,如跨越門檻的姿勢。見于腓總神經麻痹等。

7、搖擺步態(tài) 由于骨盆帶肌及腰肌無力,下肢及骨盆肌的萎縮,站立時使脊柱前凸以維持身體重心平衡,行走時因肌無力骨盆不能固定,故臀部左右搖擺如鴨行,又叫鴨步。見于進行性肌營養(yǎng)不良癥。

8、舞蹈步態(tài) 步行時肢體有大幅度的、不規(guī)則的、不自主運動。下肢突然外甩,上肢扭曲,行路不穩(wěn),呈跳躍式或舞蹈樣。見于新紋狀體的病變。

9、星跡步態(tài) 當患者閉眼前進時向患側偏斜,后退時向反方向偏斜,如此前進和后退反復進行,其足跡呈星形。見于前庭迷路病變。

10、臀中肌麻痹步態(tài) 一側臀中肌病變,行走時軀干向患側彎曲,并左右搖擺。見于臀中肌病變,多發(fā)性肌炎,進行性營養(yǎng)不良癥等。

11、脊髓性間歇破行 表現為開始步行無癥狀,行至一定距離(約1-5分鐘)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無力,休息后好轉。見于脊髓動脈內膜炎,脊髓發(fā)育異常、椎管狹窄等。

12、癔病性步態(tài) 可表現為各種奇特步態(tài),如蹲行步態(tài),拖拉步態(tài),常伴有其他功能性疾患。

13、先天性肌強直病 用力時骨骼肌強直痙攣,故當走路或跑步時,如欲當時停步,肌肉張力不能立即放松,而致跌倒。

一、病 史

觀察步態(tài)??商峁┲匾?a href="/w/%E7%A5%9E%E7%BB%8F%E7%B3%BB%E7%BB%9F%E7%96%BE%E7%97%85" title="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" class="mw-redirect">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的線索。應注意步態(tài)異常的時間、誘因、患者的年齡、步態(tài)異常的是持續(xù)性還是間歇性、有無并發(fā)其他癥狀肢體疼痛、感染、炎癥、腫瘤。營養(yǎng)缺乏、肌肉注射砍傷史、家族史、腦血管病史、梅毒感染史等。

二、體格檢查

檢查時可請患者普通行走,必要時也可閉眼檢查。進一步檢查時,可令患者突然轉彎、停步等。注意觀察起步和停止的情況、伸足和落下的姿勢、步伐的大小、節(jié)律及方向有無偏斜。

三、輔助檢查

步態(tài)異常根據性質與部位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輔助檢查。

1、醉漢步態(tài) 以小腦病變多見,臨床上多選擇腦CTMRI,如果考慮為腦干受累應選擇腦MRI,也可以輔以腦電圖。

2、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(tài) 以脊髓病變的可能性較大應選擇脊髓MRI、腦脊液檢查、肌電圖體感誘發(fā)電位等。

3、痙攣性偏癱步態(tài) 以腦血管病后遺癥多見可選擇腦CT或MRI檢查。

4、痙攣性截癱步態(tài) 根據情況可選擇脊髓或腦CT或MRI檢查。

5、慌張步態(tài) 可選擇腦CT或MRI、腦電圖檢查。

6、跨閾步態(tài) 可做肌電圖檢查。

7、搖擺步態(tài) 可做肌電圖、髓關節(jié)X線片。

8、舞蹈步態(tài) 可做腦CT或MRI、血沉、血常規(guī)、抗鏈”O(jiān)”、自身抗體檢查。

9、星跡步態(tài) 可做前庭功能檢查。

10、脊髓性間歇破行 應作脊髓CT或MRI、脊髓血管造影、下肢動脈血流圖。

易跌倒的治療和預防方法

盡可能查明引起步態(tài)異常的原因和有針對性地進行步態(tài)訓練。但是要注意某些肌肉癱瘓引起的畸形步態(tài),如臀大肌步態(tài)、臀中肌步態(tài)等本身是一種功能代償現象不能用步態(tài)訓練矯正,如果肌力無法恢復,只有使用支架代替肌肉功能練習,使步態(tài)有所改善。

參看

關于“易跌倒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