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茶子

跳轉(zhuǎn)到: 導(dǎo)航, 搜索

油茶子
Yóu Chá Zǐ
別名 茶子心、茶籽
功效作用 行氣;潤腸;殺蟲。主氣腹痛;腸燥便秘;蛔蟲;鉤蟲;疥癬瘙癢
英文名  
始載于  
毒性 有毒
歸經(jīng) 胃經(jīng)脾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
藥性
藥味 、

【拼音名】 Yóu Chá Zǐ

【別名】 茶子心、籽。
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山茶植物油茶的種子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millia oleifera Abel[C.oleosa(Lour.)Rehd.]

采收和儲藏: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 油茶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3-4m,稀達(dá)8m。樹皮淡黃褐色,平滑不裂;小枝微被短柔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4-7mm,有毛;葉片厚革質(zhì),卵狀橢圓形或卵形,長3.5-9cm,寬1.8-4.2cm,先端鈍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細(xì)鋸齒,上面亮綠色,無毛或中脈有硬毛,下面中脈基部有毛或無毛,側(cè)脈不明顯。花兩性,1-3朵生于枝頂或葉腋,直徑3-5cm,無梗;萼片通常5,近圓形,外被絹毛;花瓣5-7,白色,分離,倒卵形至披針形,長2.5-4.5cm,先端常有凹缺,外面有毛;雄蕊多數(shù),無毛,外輪花絲僅基部連合;子房上位,密被白色絲狀絨毛,花柱先端三淺裂。蒴果近球形,直徑3-5cm,果皮厚,木質(zhì),室背2-3裂。種子背圓腹扁,長至2.5cm。花期10-11月,果期次年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 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廣泛栽培,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。

【性狀】 性狀鑒別 種子扁圓形,背面圓形隆起,腹面扁平,長1-2.5cm,一端鈍圓,另一端凹陷,表面淡棕色,富含油質(zhì)。氣香,味苦澀。

化學(xué)成份】 種子含三萜皂甙:油茶皂甙(oleipherone)。水解后得山茶皂甙元(camelliagenin)A,茶皂醇(theasapogenol)A及B, D-葡萄糖醛酸(D-glucuronic acid),D-葡萄糖(D-glucose),D-半乳糖(D-galactose),D-木糖(D-xylose),當(dāng)歸酸(angelic acid),巴豆酸(tiglic acid),α-甲基丁酸(α-methylbutyric acid)。

【藥理作用】 種子中所含油茶粗皂甙0.025mg/kg肌內(nèi)注射或0.5mg/kg灌胃,能使豚鼠血清膽固醇顯著降低,而對血細(xì)胞無明顯影響。但lmg/kg肌注或4mg/kg灌胃均可使紅細(xì)胞數(shù)和血紅蛋白含量明顯降低,表明有溶血作用。由種子中提取的油茶籽粗皂甙,在體外20s抑制大鼠和人精子活動的最低有效濃度分別為0.0313mg/ml和0.0675mg/ml,而陰道用殺精子藥烷苯醇醚分別為0.25mg/ml和0.5mg/ml。此外本品有效濃度對動物陰道無刺激性,對乳酸桿菌也無抑制作用??拐婢饔脜⒁?茶油粑"條。

【性味】 苦;甘;平;有毒

歸經(jīng)】 脾;胃;大腸經(jīng)

【功效與作用】 行氣潤腸;殺蟲。主氣腹痛;腸燥便秘;蛔蟲;鉤蟲;疥癬瘙癢
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6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涂。

【各家論述】 《救荒本草》:"楂木生閩廣江右山谷間,橡栗之屬也。其樹易成,材亦堅韌,若修治令勁挺者,中為杠。實如橡斗,斗無刺,為異耳。斗中函子,或一或二、或三四,甚似栗,而殼甚薄。殼中仁皮色如榧,瓤肉亦如栗,味苦而多膏油。江右、閩、廣人,多用此油燃燈,甚明,勝于諸油,亦可食。楂在南中,為利甚廣。乃字書既無此字,而偏方、雜記亦未之見?;蛑睍鵀椴?,尤非也。獨本草有儲子云小于橡子,味苦,澀,樹皮如栗?;蛘邫?、楂聲近,土俗音訛耶?其不言子為油,或昔人未食其利,如烏臼女貞子類耶?不敢傅會,姑志之以俟再考。又種楂法,秋間收子時,簡取大者,掘地作一小窖,勿令及泉。用沙土和子置窖中,至次年春分,取出畦種。秋分后分栽,三年結(jié)實。"

【摘錄】 《中華本草》

關(guān)于“油茶子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(xué)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(dǎo)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