龜肉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
龜肉
Guī Ròu
別名  
功效作用 益陰補血。治勞瘵骨蒸,久嗽咯血久瘧,血痢,腸風痔血,筋骨疼痛
英文名 Tortoise as food
始載于 名醫(yī)別錄
毒性 有毒(一說無毒)
歸經(jīng) 肝經(jīng)腎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
藥性
藥味 、

龜肉

(《別錄》)

【來源】為龜科動物烏龜?shù)娜狻?/p>

【相關藥材】三線閉殼龜肉 夾蛇龜肉

【動植物形態(tài)】烏龜,體呈扁橢圓形,背腹均有硬甲,甲的長寬高一般為120mm×85mm×55mm,最長者可達200mm以上。頭頂前端光滑,后部覆被累粒狀小鱗;吻端尖圓,頜無齒而具角質硬喙;眼略突出;耳鼓膜明顯;頸部細長;周圍均被細鱗,頸能伸縮。背、腹甲的上面為表皮形成的角質板;下面為真皮起源的骨板,背脊中央及其兩側有3條較顯著的縱棱,但雄龜不太明顯。背甲棕褐色或黑色,頸角板前窄后寬,椎角板5塊;第1塊前寬后窄,其后數(shù)聲一般寬大于長,兩側對稱排列肋角板各4塊,緣角板每側11塊,臀角板2塊近長方形。,腹甲與背甲幾乎等長,腹甲淡黃色,少數(shù)褐色,共有6對;喉角板2塊,呈三角形;肱骨板2塊,外緣寬凸;胸、腹角板各2塊,均較大;股角板2塊,外緣較寬于中線;肛角板2塊,后緣凹陷。背腹甲在體兩側由甲橋相連,形成體腔。四肢較扁平,前肢具5指及爪,后肢具趾,除第5趾無爪外,余皆有爪,指或趾間具蹼,尾中等長度,一般20-30mm左右,較細。頭側及喉側有帶黑邊的黃綠色縱橫線,頭頸部背面深褐色,腹面稍淺。背甲各角板邊緣外呈黃色,角板上的花紋形似金錢,故雙有金錢龜之稱。腹甲每塊角板的外側下方色較深,四肢背面灰褐色或深棕色,腹面色稍渚。尾部背面棕褐色。泄殖孔周圍色淺,往后呈棕褐色?! ?/p>

藥用價值

性味】甘咸,平。①《食療本草》:"溫,味酸。"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酸,溫,有小毒。" ③《綱目》:"甘酸,溫,無毒。" ④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味甘咸,平。"

【功用主治】益陰補血。治勞瘵骨蒸,久嗽咯血,久瘧,血痢,腸風痔血,筋骨疼痛。

①《別錄》:"肉作羹臛,大補。"

②《唐本草》:"釀酒,主大風緩急,四肢拘攣,或久癱緩不收攝,皆差。"

③《食療本草》:"主除溫瘴氣,風痹,身腫,踒折。"

④《日用本草》:"大補陰虛,作羹臛,截久瘧不愈。"

⑤《綱目》:"治筋骨疼痛及一、二十年寒嗽,止瀉血、血痢。"

⑥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治骨蒸勞熱,吐血衄血,腸風血痔,陰虛血熱之癥。"

⑦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女子干病,老人尿多及流血不止。"  

用法

【用法與用量】煮食或炙灰研末。

【選方】①治虛勞失血咯血,咳嗽寒熱,補陰降火:田龜,煮取肉,和蔥、椒、醬、油煮食。(《便民食療》)

②治肺癆吐血:龜肉、沙參、蟲草。共燉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
③治久咳嗽上氣:生龜三枚。治如食法,去腸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以漬曲,釀秫米四升,如常法,熱,飲二升,令盡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
治痢及瀉血:烏龜肉,以沙糖水拌,椒和,炙煮食之,多度。(《普濟方》)

⑤治熱氣濕痹,腹內激熱:龜肉同五味煮食之,微泄為效。(《普濟方》)

參看

關于“龜肉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