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鸛草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老鸛草 | 中藥圖典 |
老鸛草 Lǎo Guàn Cǎo |
|
---|---|
別名 | 老鸛嘴、老鴉嘴、貫筋、老貫筋、老牛筋、五葉草、老官草、五瓣花、老貫草、天罡草、五葉聯(lián)、生扯攏、破銅錢、老鴰筋、五齒耙、老鴰嘴、鵪子嘴、五齒粑 |
功效作用 | 祛風(fēng)濕,通經(jīng)絡(luò),止瀉利。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,麻木拘攣,筋骨酸痛,泄瀉痢疾。 |
英文名 | Carolina Cranesbill Herb, Common Heronsbill Herb,Granesbill Herb, Herb of Common Heronsbill, Herb of Wilford Cranesbill |
始載于 | 《本草綱目拾遺》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脾經(jīng)、膀胱經(jīng) |
藥性 | 平 |
藥味 | 辛、苦 |
植物介紹
【學(xué)名】Geranium wilfordii Maxim.
【別名】鴨腳草 老觀草
【分類】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老鸛草屬Geranium
【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35~80厘米。莖伏臥或略傾斜,多分枝。葉對生,葉柄長1.5~4厘米,具平伏卷曲的柔毛,葉片 3~5深裂,近五角形,基部略呈心形,裂片近菱形,先端鈍或突尖,邊緣具整齊的鋸齒,上面綠色,具伏毛,下面淡綠色,沿葉脈被柔毛?;ㄐ?,徑約1厘米,每 1花梗2朵,腋生,花梗細(xì)長;花萼5,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疏生長柔毛,先端有芒;花瓣5,倒卵形,白色或淡紅色,具深紅色縱脈;雄蕊10,全具花藥:花柱 5裂,延長并與果柄連合成喙。蒴果先端長喙?fàn)?,成熟時裂開,喙部由下而上卷曲。種子長圓形,黑褐色?;ㄆ?~6月。果期6~7月。
【生境】生于山坡、草地及路旁。
【分布】
國內(nèi)分布:分布于東北,華北,華東,華中,陜西,甘肅和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國外分布:俄羅斯遠(yuǎn)東,朝鮮和日本有分布。
【用途】入藥,詳見下文?! ?/p>
中藥材
【英文名】 HERBA ERODII/HERBA GERANII
【別名】老鸛嘴、老鴉嘴、貫筋、老貫筋、老牛筋 老觀草
【來源】本品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牻牛兒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. 、老鸛草Geranium Wilfordii Maxim.、尼泊爾老鸛草、西伯利亞老鸛草、塊根老鸛草及其變種高山塊根老鸛草(或野老鸛草Geranium carolinianum L. 的帶果實全草干燥干燥入藥。
以牻牛兒苗(習(xí)稱“長嘴老鸛草”),老鸛草、野老鸛草(二者習(xí)稱“短嘴老鸛草”)較常見。
【采制】夏、秋二季果實近成熟時采割,捆成把,曬干;再除去殘根及雜質(zhì),略洗,切段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①牻牛兒苗(《救荒本草》),又名:斗牛兒(《救荒本草》),牽巴巴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太陽花、狼巴巴草、土列列。
一年生草本,長1~1.5米。莖纖弱,平鋪或斜上,淡紫紅色,具鈍棱,有白色開展長毛,節(jié)明顯。葉對生;2回羽狀全裂,裂片5~9,基部下延,再成羽狀分裂,全葉長4~5厘米,寬幾相等,小裂片狹長不整齊,具缺刻狀長齒,上面近于無毛,下面沿葉脈有軟毛;基生葉的柄長達10余厘米,莖生葉的柄較短,均被白色長毛;托葉三角狀披針形,長達1厘米,質(zhì)薄有毛?;?~5朵成傘形排列,頂生或腋生,總花梗長6~10厘米,被白手;總苞6~7片,披針形,具緣毛;小花梗長2~3厘米,被毛:花徑約1厘米;花萼5,卵狀橢圓形,先端具長芒,背面被白色長毛;花瓣5,藍(lán)紫色,倒卵形;雄蕊10,外輪5枚無藥,內(nèi)輪5枚具黃色花藥,花絲下部膨大,蜜腺5,顯著;花柱5,均密被短柔毛。蒴果,先端長喙?fàn)?,長約3~5厘米,5室,每室具種子1粒,熟時5果瓣與中柱分離,果瓣的喙部螺旋狀卷曲,內(nèi)側(cè)被白毛。種子長倒卵圓錐形,褐色,長2~2.5毫米?;ㄆ?~6月。果期5~7月。
生于山坡、田野間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
②老鸛草
多年生草本,高35~80厘米。莖伏臥或略傾斜,多分枝。葉對生,葉柄長1.5~4厘米,具平伏卷曲的柔毛,葉片3~5深裂,近五角形,基部略呈心形,裂片近菱形,先端鈍或突尖,邊緣具整齊的鋸齒,上面綠色,具伏毛,下面淡綠色,沿葉脈被柔毛?;ㄐ?,徑約1厘米,每1花梗2朵,腋生,花梗細(xì)長;花萼5,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疏生長柔毛,先端有芒;花瓣5,倒卵形,白色或淡紅色,具深紅色縱脈;雄蕊10,全具花藥:花柱5裂,延長并與果柄連合成喙。蒴果先端長喙?fàn)?,成熟時裂開,喙部由下而上卷曲。種子長圓形,黑褐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7月。
生于山坡、草地及路旁。分布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河北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③尼泊爾老鸛草
多年生草本,形態(tài)與上種相近,但植物較矮小,高30~45厘米,逆生平伏毛。葉3~5深裂,裂片小,卵狀披針形或狹卵形,先端鈍尖,緣具不整齊粗齒?;◤郊s1厘米,白色、淡紅色或紫色。花期6月。果期7月。
生于山野草叢或路旁。分布福建、廣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④西伯利亞老鸛草又名:鼠掌草。
多年生草本,莖直立或斜升,全體被柔毛。葉通常5深裂,裂片菱狀披針形,或近披針形,再2~3中裂,先端鈍尖,邊緣具不整齊鋸齒。花徑約0.7~0.8厘米,淡紅色或近白色,每花梗著生1花,花瓣具紫色網(wǎng)紋。花期7~9月。果期10月。
分布我國東北、新疆等地。
此外,尚有同屬植物野老鸛草(江蘇、浙江)、塊根老鸛草及其變種高山塊根老鶴草(東北、西北及四川)等的全草亦同等入藥。
【性狀】
長嘴老鸛草:莖長30~50cm,直徑0.3~0.7cm,多分枝,節(jié)膨大。表面灰綠色或帶紫色,有縱溝紋及稀疏茸毛。質(zhì)脆,斷面黃白色,有的中空。葉對生,具細(xì)長葉柄;葉片卷曲皺縮,質(zhì)脆易碎,完整者為二回羽狀深裂,裂片披針線形。果實長圓形,長0.5~1cm。宿存花柱長2.5~4cm,形似鸛喙,有的裂成 5瓣,呈螺旋形卷曲。無臭,味淡。
短嘴老鸛草:莖較細(xì),略短。葉片圓形,3 或5 深裂,裂片較寬,邊緣具缺刻。果實球形,長0.3~0.5cm?;ㄖL1~1.5cm,有的5 裂向上卷曲呈傘形。
野老鸛草:葉片掌狀5~7深裂,裂片條形,每裂片又3~5深裂。
尼泊爾老鸛草:形態(tài)與老鸛草相近,但植物較矮小,高30~45厘米,逆生平伏毛。葉3~5深裂,裂片小,卵狀披針形或狹卵形,先端鈍尖,緣具不整齊粗齒?;◤郊s1厘米,白色、淡紅色或紫色。
西伯利亞老鸛草:莖直立或斜升,全體被柔毛。葉通常5深裂,裂片菱狀披針形,或近披針形,再2~3中裂,先端鈍尖,邊緣具不整齊鋸齒?;◤郊s0.7~0.8厘米,淡紅色或近白色,每花梗著生1花,花瓣具紫色網(wǎng)紋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、苦,平。歸肝、腎、脾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(fēng)濕,通經(jīng)絡(luò),止瀉利。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,麻木拘攣,筋骨酸痛,泄瀉痢疾。
【用法用量】 9~15g 。
【貯藏】置陰涼干燥處。
【制劑】老鸛草軟膏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【植物染料】老鸛草不僅可以做藥物用,還可以作為天然染料使用。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滇南本草》:祛諸風(fēng)皮膚發(fā)癢。治筋骨疼痛,痰火痿軟,手足筋攣,麻木,利小便,瀉膀胱積熱,攻散諸瘡腫毒,退癆熱發(fā)燒,治風(fēng)火蟲牙,痘疹疥癩等癥。
2.《綱目拾遺》:去風(fēng),疏經(jīng)活血,健筋骨,通絡(luò)脈。治損傷,痹癥,麻木,皮風(fēng),浸酒常飲。3.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止久痢,厚腸胃,調(diào)中健脾。
4.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治跌打損傷,止刀傷出血,又可止咳,益肺氣。
【驗方】
一味老鸛草,專治“吊線風(fēng)”(老鸛草治顏面神經(jīng)麻痹(俗稱吊線風(fēng)、口眼歪斜))
用老鸛草一把(大約鮮草二-三兩左右),洗凈,切碎,水煎二大碗,頭煎熏洗,二煎內(nèi)服。
|
關(guān)于“老鸛草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