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學(xué)/吳茱萸

跳轉(zhuǎn)到: 導(dǎo)航, 搜索

醫(yī)學(xué)電子書 >> 《中藥學(xué)》 >> 祛寒藥 >> 吳茱萸
中藥學(xué)

中藥學(xué)目錄

【藥用】本品為云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(shí)。

性味與歸經(jīng)】辛、苦,大熱。有小毒。入肝、胃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溫中止痛,降逆止嘔,殺蟲。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1.用于脘腹冷痛,痛,疝痛,腳氣疼痛,以及經(jīng)行腹痛等癥。

吳茱萸溫散開郁、疏肝暖脾,善解厥陰肝經(jīng)的郁滯,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。其治胃腹冷痛,可配溫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;治寒疝少腹痛,可配理氣止痛的臺烏藥小茴香川楝子;治腳氣疼痛,可配舒肝活絡(luò)木瓜。由于本品祛寒、止痛之功甚佳,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(dāng)歸、川芎等品,治婦女少腹冷痛、經(jīng)行后期。還可配伍補(bǔ)骨脂、肉豆蔻、五味子,治脾腎虛寒、腹痛泄瀉

2.用于肝胃不和、嘔吐涎沫等癥。

本品能疏肝理氣,又有降逆止嘔之功,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,可配生姜、黃連等同用。

此外,根據(jù)近人經(jīng)驗(yàn),治蟯蟲病,可用淡吳萸三錢,加水煎取汁,第一天晚上服頭汁,第二天晚上服二汁,連服三至五劑。

【處方用名】吳萸、淡吳萸(每斤吳茱萸用甘草一兩煎汁浸泡,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,曬干用。辛烈之性稍減。)

【一般用量與用法】五分至一錢五分,煎服。

【按語】1.吳茱萸辛苦大熱,不但能溫中散寒、降逆止嘔,且能疏肝解郁、行氣止痛。根據(jù)臨床體會,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。凡肝氣郁滯所致的痛、頭痛,肝胃失調(diào)所致的胃痛、嘔吐,吳萸是常用的藥品。

2.吳萸是厥陰肝經(jīng)的主藥,其性雖屬大熱,但在肝氣郁滯的情況下,如有熱象,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,如左金丸,即以本品輔助黃連,治肝火痛、嘔吐吞酸;又如戊己丸,用本品配伍黃連、白芍,治下痢腹痛。

3.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,與干姜相似,故寒郁中焦,脘腹冷痛,吳萸、干姜,每常同用。但干姜尚能溫上焦,可溫肺化飲;吳萸還能溫下焦,暖厥陰以治寒疝,助腎陽而治寒瀉,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(diǎn)。

方劑舉例】吳茱萸湯傷寒論》:吳茱萸、人參、大棗、生姜。治嘔而腹?jié)M,或干嘔吐涎沫,頭痛脘痛,吞酸嘈雜,吞不紅,無熱象者。

參看

32 干姜 | 高良姜 32
關(guān)于“中藥學(xué)/吳茱萸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(xué)百科條目

個(gè)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(dǎo)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