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地榆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赤地榆 | 中藥圖典 |
赤地榆 Chì Dì Yú |
|
---|---|
![]() |
|
別名 | 隔山消、紫地榆、紅地榆、萬兩金、雀食地榆、萬欖筋、紅寒藥 |
功效作用 | 消炎,止血,澀腸。治腸炎,痢疾,脘腹疼痛,內(nèi)出血,鼻衄,便血,月經(jīng)過多,產(chǎn)后流血,跌打損傷。 |
英文名 | Chinese Granesbill |
始載于 | 《滇南本草》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胃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、膀胱經(jīng) |
藥性 | 涼 |
藥味 | 苦、澀 |
【藥名】赤地榆
【漢語拼音】chi di yu
【英文名】Chinese Granesbill
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】
1.Geranium strictipes R.Kunthp[G.strigosum Franch.]
2.Geranium delavayi Franch.
【來源】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紫地榆
多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,全株被柔毛。主根圓錐形,紫色,有較長的須根。葉基生或莖生,葉柄長;葉片3~5掌狀分裂,直徑3~5厘米,有小羽狀托葉?;?~2朵生于莖頂,紅色,徑約1.5厘米。蒴果長喙?fàn)睿墒旌笥苫肯蛏戏淳矶_裂,將種子彈出后而懸掛于花柱上。花期夏季。
多生于向陽山坡。分布云南。
【采集】秋末采挖,洗凈,除去須根,切片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根表皮暗褐色,內(nèi)皮紫色,多皺縮紋理,有須根痕。藥材多斜切成片,片長約2.5厘米,闊約1~1.5厘米,厚約2~5毫米;切面黃棕色,木部與皮部常分離,本部色澤較深。易折斷,斷面粉質(zhì)樣。無臭,味苦。以皮紫心黃者為佳。
產(chǎn)云南。
|
出自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“赤地榆”條目 http://microbiomewatersummit.com/w/%E8%B5%A4%E5%9C%B0%E6%A6%86 轉(zhuǎn)載請保留此鏈接
關(guān)于“赤地榆”的留言: | ![]()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