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骨蕨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黑骨蕨 | 中藥圖典 |
黑骨蕨 Hēi Gǔ Jué |
|
---|---|
別名 | |
功效作用 | 清熱解毒;活血散瘀。主痢疾;跌打損傷 |
英文名 | |
始載于 |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藥性 | 涼 |
藥味 | 苦 |
【拼音名】 Hēi Gǔ Jué
【來(lái)源】 藥材基源:為中國(guó)蕨科植物薄葉碎米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heilesoria tenuifolia(Burm.)Trev.[Trichomanes tenuifolium Burm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陸生蕨類植物,植株高15-40cm。根莖短,直立,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棕黃色、鉆狀披針形鱗片;葉薄革質(zhì),簇生;葉柄栗色,長(zhǎng)6-25cm,下面圓形,上面有溝,下部稀有鱗片;葉片五角狀卵形、三角形或闊卵狀披針形,遠(yuǎn)較葉柄為短,長(zhǎng)4-18cm,寬4-12cm,三回羽狀;羽片6-8對(duì),基部1對(duì)最大,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(zhǎng)2-9cm,寬2.5-4.5cm,柄長(zhǎng)3-10mm,二回羽狀;小羽片5-6對(duì),具有狹翅的短柄,一回羽狀;末回小羽片羽狀半裂,裂片橢圓形;小脈單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半部的葉脈先端;囊群蓋多少由受質(zhì)的葉邊反卷而成,連續(xù)或斷裂,全緣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-1000m的溪旁、田邊或山地林下石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味】 苦;涼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【摘錄】 《中華本草》
|
出自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“黑骨蕨”條目 http://microbiomewatersummit.com/w/%E9%BB%91%E9%AA%A8%E8%95%A8 轉(zhuǎn)載請(qǐng)保留此鏈接
關(guān)于“黑骨蕨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(wú)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