拐棍竹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拐棍竹 | 中藥圖典 |
拐棍竹 Guǎi Gùn Zhú |
|
---|---|
別名 | 竹葉、華桔草、華桔竹葉、淡竹葉 |
功效作用 | 清熱除煩;解渴利尿。主發(fā)熱煩躁;口渴;小便短少色黃 |
英文名 | |
始載于 |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藥性 | 寒 |
藥味 | 甘、淡 |
種中文名:拐棍竹
種拉丁名:Fargesia robusta Yi
種別名 :龍頭竹、山竹
科中文名:禾本科
科拉丁名:Gramineae
屬中文名:箭竹屬
屬拉丁名:Fargesia
國內(nèi)分布:產(chǎn)四川西部。在海拔1700-—2800米,黃壤、黃棕壤闊葉林下及針葉林下為常見木。模式標(biāo)本采自四川汶川縣臥龍。
海 拔:1700-2800
命名來源:[Journ.Bamb.Res. 4(2): 28.Pl.10. 1985]
中國植物志:9(1):472
形態(tài)特征:地下莖為單軸型。稈高1-5米,節(jié)間長10-22厘米,粗5-20毫米,綠色或黃綠色,常被灰白色和黑褐色粉狀物,籜環(huán)顯著膨大,每節(jié)有枝7—13條?;X鞘帶紫紅色,縱、橫脈都明顯降起,籜長1毫米,籜葉線形,暗紫色,近直立或反折,每小枝通常有葉鞘4-5,花枝上葉鞘達(dá)7—8,葉鞘帶紫
用 途:可作造紙?jiān)稀V穸捯俗鲹p棍,稱為龍頭損棍。
分 布:產(chǎn)神農(nóng)架各地,主產(chǎn)于鋼廠坪紅坪、麂子溝一帶。
生 境:生于海拔1300—1900米較陰濕的山坡闊葉林中。野生竹類中,其產(chǎn)量僅次于疏花箭竹。
introduce:竿柄長9-20厘米,徑粗1-3厘;節(jié)間K5-13毫米。竿叢生或近散生,高(2)3-5(7)米,粗1—3厘米,梢端勁直或微彎曲;節(jié)間長15—28(30)厘米,圓筒形,幼時(shí)被白粉,無毛,平滑,竿壁厚3-5毫米,髓呈鋸屑狀;籜環(huán)通常顯著隆起呈圓脊?fàn)?;竿環(huán)微隆起或隆起;節(jié)內(nèi)長2.5-5毫米。竿芽卵圓形至長卵形,近邊緣處具微毛,邊緣生灰色纖毛。竿每節(jié)分(5)15—20枝,枝斜展或近平展,直徑1-2毫米。筍紫紅色,被黃褐色刺毛;籜鞘早落或遲落,革質(zhì),三角狀橢圓形,常略短于其節(jié)間,先端短三角形,背部被淡黃色或黃褐色刺毛,在其基部通常還密被黃褐色刺毛,縱向脈紋明顯,邊緣通常無纖毛;籜耳無或偶有極微小籜耳,鞘口無縫毛或初時(shí)兩肩各具黃褐色強(qiáng)度彎曲之縋毛2-8條,其長為2-4(20)毫米;籜舌截形.高1—2毫米,上緣初時(shí)密生纖毛;籜片位于竿之下部籜者直立,上部稈外翻,三角形或線狀披針形,平直,無毛,邊緣初時(shí)有小鋸齒。小枝具2-4葉;葉鞘長2.5-4.5厘米,無毛,邊緣上部常密生灰褐色纖毛;葉耳無,鞘口兩肩各具長為1—4毫米的直立灰白包縫毛7—12條;葉舌截形,紫色、無毛,高約1毫米;葉柄長2-6毫米;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(6)8-14(22)厘米,寬6-14(23)毫米,先端長漸尖,基部楔形,上表面綠色,上表面灰綠色,無毛或有時(shí)在基部有灰色微柔毛,次脈4-5(7)對(duì),小橫脈較清晰,邊緣具小鋸齒。花枝長達(dá)30厘米,具花小枝常在最上方的1—4片鞘狀紫褐色佛焰苞上還具有正常葉片,后者長4-13厘米;總狀花序頂生,緊密排列,共有5-11枚小穗,長2-4厘米,直徑1-2厘米,其下具數(shù)片佛焰苞,最上方的1片佛焰苞近等長于或超過花序長度,故花序從佛焰苞了一1的…‘側(cè)仲/小小穗柄K.1.5一—2毫米,偏于穗軸一側(cè),無毛,‘卜打常托右1小形苞片,后者不;分裂或分裂;小穗含2-3(4)朵小花,長(6)12-15毫米,淡綠色或綠紫包;小穗軸節(jié)間無毛,長1—2毫米;穎先端漸尖或具芒狀尖頭。上部在脈上具微毛,第一穎細(xì)長披針形,長7-10毫米,寬約1毫米,具3脈,第二穎卵狀披針形,長9-13毫米,寬約2.5毫米,具5脈;外稃卵狀披針形,先端具芒狀尖頭,長12—17毫米,具5-7(9)脈,沿脈上生微毛;內(nèi)稃長7—13毫米,先端具2齒裂,脊間寬約1毫米,脊上有小鋸齒而略粗糙;鱗被長1-2毫米,紫色,基部脈紋明顯,先端具長柔毛,上部邊緣具白色纖毛,前方2片呈半卵形,后方1片呈卵狀披針形;花藥黃色,長4-7毫米;子房橢圓形,無毛,長約1毫米,花柱1,柱頭3,長1—2毫米,羽毛狀。果實(shí)未見。筍期5月,花期6-8月。
|
關(guān)于“拐棍竹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