懸鉤子

跳轉(zhuǎn)到: 導(dǎo)航, 搜索

懸鉤子
Xuán Gōu Zi
別名 沿鉤子、藨子
功效作用 醒酒,止渴,祛痰,解毒。治痛風(fēng),丹毒遺精。
英文名  
始載于 本草拾遺
毒性 無毒
歸經(jīng)  
藥性  
藥味

【出處】 《本草拾遺》

【拼音名】 Xuán Gōu Zi

【別名】 沿鉤子(《日用本草》),藨子(《綱目》)。

【來源】 為薔薇科植物懸鉤子未成熟果實。果實已飽滿而尚呈綠色時采摘,除凈梗葉,用沸水浸1~2分鐘后,置烈日下曬干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 懸鉤子,又名:葥、山莓(《爾雅》),木莓(《爾雅》郭璞注),樹莓(《日華子本草》),三月藨、吊桿泡、木暗桐、對嘴藨、薅秧藨、黃莓、大麥泡。

落葉灌木。莖直立,高1~2米,有鉤刺,幼時有絨毛。單葉互生,卵形至卵狀披針形,長3~9厘米,寬2~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近心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鋸齒,有時3淺裂,基出3脈,上面脈上有柔毛,下面有灰色絨毛,中脈及葉柄常有小鉤刺;葉柄長約5~20毫米;托葉線形,貼生于葉柄上。花單生或數(shù)朵生于小枝上,白色,直徑約3厘米;萼片5,外面有毛;花瓣5,長圓形;雄蕊多數(shù),分離;心皮多數(shù),分離。聚合果熟時鮮紅色,多汁?;ㄆ?~4月。果期5~6月。

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懸鉤根)、莖(懸鉤莖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【生境分布】 生于向陽山坡、溪邊、灌叢中。分布河北、陜西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。

【性狀】 干燥的果實,全體呈圓錐形或球形,為多數(shù)肉質(zhì)的小核果集合于一圓錐狀的花托上而成的聚合果,表面灰綠色。小核果表面微有茸毛。上部鈍圓,底部扁平,有棕色的總苞,5裂,總苞下面常有細(xì)長的果柄,脆而易脫落。小核果易剝落,內(nèi)含種子1枚,種子表面有網(wǎng)狀紋。味甘微酸。以個大、飽滿、粒整、色灰綠、無葉梗者為佳。

【性味】 ①《本草拾遺》:"酸。"

②《綱目》:"酸,平,無毒。"

【功效與作用】 醒酒,止渴,祛痰解毒。治痛風(fēng),丹毒,遺精。

①《本草拾遺》:"食之醒酒,止渴,除痰唾,去酒毒?!?/p>

②《綱目》:"搗汁服,解射工、沙虱毒。"

③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內(nèi)服治痛風(fēng),外用涂丹毒。"
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生食。外用:搗汁涂。

【附方】 治遺精:山莓干果實五至七錢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【備注】 本品在江蘇地區(qū)作覆盆子使用。參見"覆盆子"條。

【摘錄】 《中藥大辭典》

關(guān)于“懸鉤子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(xué)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(dǎo)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