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棘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馬棘 | 中藥圖典 |
馬棘 Mǎ Jí |
|
---|---|
別名 | 一味藥、野綠豆、馬料梢、山皂角、野籃枝子 |
功效作用 | 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(jié)。用于感冒咳嗽,扁桃體炎,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小兒疳積,痔瘡;外用治疔瘡。 |
英文名 | |
始載于 |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藥性 | 平 |
藥味 | 苦、澀 |
【拼音名】 Mǎ Jí
【來源】 為豆科木籃屬植物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.,以根或全株入藥。秋季挖根或采全株,洗凈,切片曬干或去外皮切片曬干。也可鮮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小灌木或半灌木,高60~90厘米。莖直立,分枝多,被白色丁字毛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,長達(dá)5.5厘米;葉柄被毛;小葉7~11片,小葉片矩狀倒卵形,長1~2.5厘米,寬0.5~1厘米,先端微凹,基部寬楔形,全緣,幼時稍被毛,老時禿凈,小葉柄甚短,小托葉錐狀。夏季開花,葉腋抽出遂式總狀花序,花后較葉為長,可達(dá)10厘米,花約40朵,著生緊密,幾無梗;花萼鐘狀,5裂,蝶形花冠紅紫色,長約5毫米,旗瓣大,橢圓狀圓形,被白色短柔毛;二體雄蕊。莢果圓柱形,幼時密生丁字毛,熟后暗紫色,內(nèi)有腎狀種子數(shù)粒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于山腳、路旁、溪邊、灌叢或林緣石隙中。分布于山西、陜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和云南等省區(qū)。
【性味】 苦、澀,平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 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(jié)。用于感冒咳嗽,扁桃體炎,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小兒疳積,痔瘡;外用治疔瘡。
【用法用量】 0.5~1兩;外用適量,搗敷或搗汁搽患處。
【摘錄】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|
出自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“馬棘”條目 http://microbiomewatersummit.com/w/%E9%A9%AC%E6%A3%98 轉(zhuǎn)載請保留此鏈接
關(guān)于“馬棘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