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藍(lán)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木藍(lán) | 中藥圖典 |
木藍(lán) Mù Lán |
|
---|---|
別名 | 藍(lán)靛、槐藍(lán)、小青[福建]、野槐樹、大藍(lán)、大藍(lán)青、水藍(lán)、小青、印度藍(lán)、青仔草、野青靛、大青藍(lán) |
功效作用 | 清熱解毒,去瘀止血。治乙型腦炎,腮腺炎,目赤,瘡腫,吐血。 |
英文名 | Leaf and stem of True Indigo |
始載于 |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藥性 | 寒 |
藥味 | 苦 |
目錄 |
簡介
【藥 名】:木藍(lán)
【別名】藍(lán)靛、槐藍(lán)、小青[福建]、野槐樹
【來 源】: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木藍(lán)的葉及莖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:苦,寒。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“味淡,性寒。”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“微苦,寒?!?/p>
【用法用量】: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【別 名】:槐藍(lán)(《本草拾遺》)、大藍(lán)、大藍(lán)青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、水藍(lán)(《嶺南采藥錄》)、小青、印度藍(lán)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、青仔草、野青靛(《福建中草藥》)
【動(dòng)植物資源分布】:分布于山東、江蘇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【藥材的采收與儲(chǔ)藏】:夏、秋采收。
【拉丁名】:原植物木藍(lán)Indigofera tinctoria L.
【考 證】: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。
【中藥化學(xué)成分】:全草含靛甙,水解后生成3-羥基吲哚,此成分氧化生成靛藍(lán)。種子含多糖?! ?/p>
各家論述
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消瘡腫,去瘀生新。葉治眼熱膜,吐血。
2.《福建中草藥》:清熱解毒。
采收和儲(chǔ)藏
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資源分布
分布于華東及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3.明李時(shí)珍 《本草綱目.草五.藍(lán)》:“木藍(lán)長莖如決明,高者三四尺,分枝布葉,葉如槐葉,七月開淡紅花,結(jié)角長寸許,纍纍如小豆角,其子亦如馬蹄決明子而微小,迥與諸藍(lán)不同,而作靛則一也?!薄 ?/p>
植物形態(tài)
木藍(lán) 小灌木,高50-80cm,罕更高。莖直立,小枝被銀白色丁字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1.3-2.5cm;托葉小,錐形;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長2.5-5cm,小葉對生,小葉9-13片,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1.5-3cm,寬0.5-1.5cm,先端鈍圓,有小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被丁字毛,葉平時(shí)常帶藍(lán)色??偁罨ㄐ蜷L2.5-5cm,通常腋生,無較葉為短,花疏生,有花約20朵;萼鐘形,斜形,被銀白色丁字毛,5齒裂;花冠蝶形,紅黃色,長約04mm,旗瓣寬卵形至長圓形,外面有毛,翼瓣卵圓形,微與龍骨瓣相連,龍骨瓣匙形,爪上有距;雄蕊10,二體;子房無柄,花柱短,內(nèi)彎,柱頭頭狀。莢果線狀圓柱形,直或稍彎,長約2.5-3cm,種子間有縊縮,外形似串珠,有毛或無毛。有種子5-10顆。種子圓形,長約1.5mm?;ㄆ?-10月,果期6-11月。
功效分類
清熱解毒藥;止血藥
生藥材鑒定
性狀鑒別 枝條圓柱形,有縱棱,被白色丁字毛。羽狀復(fù)葉互生,小葉9-13,常脫落,小葉倒卵狀距圓形或倒卵形,長1-2cm,寬0.5-1.5cm,先端鈍,有短尖,基部近圓形,兩面被丁字毛,葉柄、葉軸與小葉柄均被白色丁字毛。氣微,味微苦。
|
關(guān)于“木藍(lán)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