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一公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施一公
中國科學院院士
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
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
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
清華大學醫(yī)學院常務副院長
長江講座教授
性別
出生 1967年5月1日 (1967-05-01)(56歲)
 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鄭州市
國籍  中華人民共和國
學歷
殊榮
  • 1984年獲中國高中數(shù)學聯(lián)賽一等獎
  • 2010年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
  • 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

施一公(1967年5月),河南省鄭州市人,童年在駐馬店長大,祖籍云南省大姚縣,博士,中國結構生物學,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、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,[1] 清華大學教授,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、清華大學醫(yī)學院常務副院長。長江講座教授,中國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,“千人計劃”首批國家特聘專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河南代表團代表,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[2]。

目錄

履歷

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

批判中國科研體制

2010年,施一公和好友饒毅(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)在《科學》雜志上聯(lián)合撰文[3],批判中國的科研經(jīng)費分配體制和科研文化問題。他們指出,盡管中國研究經(jīng)費近年來持續(xù)以20%的比例增長,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科學研究應有的強大起到促進作用,現(xiàn)行的科研經(jīng)費分配體制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(chuàng)新能力的發(fā)展。他們認為,中國必須打破研究經(jīng)費管理中的各種潛規(guī)則,建立健康的研究文化,一個簡單但非常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經(jīng)費必須基于學術優(yōu)劣分配,而不能依賴私人關系。[4]

落選2011年中科院院士引發(fā)爭議

中科院在2011年的院士評選中,施一公和饒毅兩個學界明星雙雙落選,引發(fā)了輿論對中科院的質疑。2011年12月9日,在新增院士名單出爐后數(shù)小時,饒毅便撰寫了一篇標題為《解剖“逆淘汰”社會現(xiàn)象的一只麻雀》的4000余字博文,為施一公的落選鳴不平。饒毅認為,中科院在院士評選中,重視的不是學術水平、年齡、學術年資、在國內(nèi)科學貢獻大小,而是“在有些人面前低頭排隊時間的長短”。饒毅當時宣布不再參選院士。[1]

施一公在2013年院士評選中當選中科院院士[5] [6]。

參考文獻

  1. 1.0 1.1 施一公當選美雙院外籍院士. 京華時報. 2013-05-02 (). 
  2.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- 代表信息 - 施一公 [2014-03-14]. 
  3. Shi, Yigong; Rao, Yi. China's Research Culture. Science. 2010, 329 (5996): 1128. doi:10.1126/science.1196916. PMID 20813923. 
  4. 施一公當選美國兩院院士 曾與饒毅批中國科研體制. 光明網(wǎng). 2013-05-02 (). 
  5. 關于公布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結果的公告. 中國科學院. 2013-12-19 (). 
  6. 話題教授施一公當選中科院院士 兩院新增104人. 北京晨報. 2013-12-20 (). 

外部鏈接


參考來源

關于“施一公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